[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热电效应的低能耗气体水合物合成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63997.X | 申请日: | 2017-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377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宋永臣;杨明军;田梦茹;刘卫国;李洋辉;蒋兰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3/04 | 分类号: | B01J3/04;B01J19/24;B01J19/00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温福雪;侯明远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热电 效应 能耗 气体 水合物 合成 装置 | ||
本发明属于水合物应用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基于热电效应的低能耗气体水合物合成装置,包括热电转换系统、水合物合成釜、水合物收集系统、液体循环系统、气体循环系统和控制系统。高压气体与低温液体在水合物合成釜中生成水合物,利用水合物密度小于水的特性,水合物汇聚在液面处自动流出,实现自动收集。过程中,热电转换系统及时吸收水合物生成释放的热量,一方面,避免热量堆积,保证水合物生成所需要的过冷度,进一步提高水合物生成的效率,同时减少合成釜内冷量输入的需求,降低能耗;另一方面,根据Seebeck效应,热电转换系统将水合物生成过程中的热能转换成电能,可以驱动制冷装置,从而减少系统的制冷成本,提高装置的经济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合物技术应用技术领域,涉及到一种基于热电效应的低能耗气体水合物合成装置。
背景技术
气体水合物是在一定的高压低温条件下,气体分子与水分子相互作用生成的包络状晶体,是一种非化学计量的笼形固态化合物。随着水合物技术日益成熟,气体水合物在气体储存及运输、气体混合物分离和空调蓄冷等众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满足生产和研究的需要,亟需高效经济的水合物生成装置。水合物的生成过程通常伴随着热量的释放,释放的热量在水合物表面堆积,导致过冷度降低,降低了水合物生成的效率。
1821年,德国人Seebeck发现,在两种不同金属构成的回路中,如果两个接头处存在温度差,其周围就会出现磁场,又通过进一步实验发现回路中存在电动势。Seebeck效应为温差转换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实现了热能向电能的转换。温差发电在军事、高科技和民用方面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应用前景。目前温差发电的热源主要集中于汽车尾气余热,太阳辐射能、地热、海洋温差热等自然热。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热电效应的低能耗气体水合物合成装置,将水合物生成过程中释放的热量转移并转换成电能,进一步提高了水合物生成的效率,同时降低了装置制冷成本,实现了能源的循环利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热电效应的低能耗气体水合物合成装置,包括热电转换系统、水合物合成釜、水合物收集系统、液体循环系统、气体循环系统和控制系统;
所述的热电转换系统包括热电模块组2和稳压器4;所述的热电模块组2的热端置于水合物合成釜1中,热电模块组2的冷端置于液体补充箱3中;所述的稳压器4与热电模块组2的冷端相连,位于液体补充箱3外部;水合物生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使得热电模块组2的热端温度升高,与热电模块组2的冷端产生温度差,热电模块组2迅速将水合物表面热量吸收并转换成电能,电能经过稳压器4驱动制冷装置,热电模块组2的冷端开始冷却液体,减少了制冷装置的成本;
所述的水合物合成釜1由耐高压不锈钢制成,内部形成高压环境;所述的高压气瓶7中的气体依次通过进气阀8和单向阀b 10通入水合物合成釜1中,由多个均匀分布的喷嘴9喷到热电模块组2的热电板间隙中,气体与低温液体反应生成水合物;
所述的水合物收集系统包括水合物收集箱16和传输轨道15;所述的水合物合成釜1在液面高度处设有水合物产出口,水合物产出口通过倾斜的传输轨道15与水合物收集箱16相连,由于水合物的密度小于水,生成的水合物汇集到液面上,当液面高度高于水合物产出口底部,水合物自动流入水合物收集箱16中;
所述的液体循环系统包括液体补充箱3、水泵5和单向阀a 6;水合物合成釜1内的液面高度由液位传感器14控制,当液面高度低于设定值,单向阀a 6打开,水泵5将液体补充箱3中液体泵入水合物合成釜1中,直到液面重新高于设定值,水泵5停止工作,单向阀a 6关闭;
所述的气体循环系统包括进气阀8、单向阀b 10、单向阀c 12、气体压缩机11和高压气瓶7;所述的水合物合成釜1上方设有气体回收口,通过单向阀c 12与气体压缩机11连接,当水合物合成釜1中压力过高时,打开单向阀c 12,反应剩余气体经过气体压缩机11压缩后重新通入水合物合成釜1中,实现气体的充分利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6399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