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箱涵回填结构及回填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58352.7 | 申请日: | 2017-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861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9 |
发明(设计)人: | 刘昊;胡娟;冯树荣;陈伟;段征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F5/00 | 分类号: | E01F5/00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卢宏;郑俊超 |
地址: | 41001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回填 箱涵 缓冲带 支撑墙 种箱 安全储备 回填材料 结构稳定 碾压设备 设备投入 上表面 拱形 对箱 受力 取材 施工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箱涵回填结构及回填方法,包括在箱涵顶板上表面设置的拱形缓冲带、在箱涵的两侧墙外侧分别设置的支撑墙、在缓冲带及支撑墙顶部设有顶部回填区。本发明的回填结构能减少对箱涵结构的受力,同时增加了箱涵结构稳定的安全储备。施工简单,回填材料可就近取材,回填所采用设备都是常用的碾压设备,无额外的设备投入。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箱涵回填结构及回填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箱涵回填结构一般是在箱涵的顶板及侧墙两侧采用土石混合料、全风化料、黄土等回填料进行回填。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某些箱涵的体型结构横向跨度大、顺水流向结构长、上覆填土高,在洪水过流工况下,箱涵受内水压力、外水压力、填土重力、碾具重力及振动力等组合作用,变形及运行条件复杂。这些边界条件都给箱涵的结构稳定和安全运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甚至某些箱涵在施工和运行阶段混凝土结构便产生了裂缝。
为避免上述问题,一般的解决措施是加大箱涵侧墙和顶板的结构尺寸,将箱涵的结构做的更厚实一些,但这种做法会增加结构工程量,加大工程投资,减缓施工速度。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在不加大箱涵结构尺寸情况下,保证箱涵结构稳定和安全的回填结构及回填方法。
本发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箱涵回填结构,包括在箱涵顶板上表面设置的拱形缓冲带、在箱涵的两侧墙外侧分别设置的支撑墙、在缓冲带及支撑墙顶部设有顶部回填区。
上述方案中,将缓冲带做成拱形,通过拱效应让顶部回填区施加在箱涵竖直方向的应力传递到两侧的支撑墙,减少对箱涵结构的受力,提高了箱涵结构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带的截面底部宽度与箱涵顶板等宽,缓冲带纵向长度与顶板纵向长度相同。
优选的,所述缓冲带采用全风化料或黄土回填而成。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墙与侧墙等高。
优选的,所述支撑墙采用强风化料回填碾压而成。采用这种回填料能够使得支撑墙更加密实,承受力的能力更强。
进一步的,所述顶部回填区采用土石混合料,或全风化料,或黄土回填而成。顶部的回填按照传统方法进行即可。
相应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箱涵回填结构的回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在制作好的箱涵两侧墙外侧回填强风化料,对称分层碾压形成密实的支撑墙;
b)在箱涵顶板上表面回填全风化料或黄土,并碾压形成拱形缓冲带;
c)在缓冲带及支撑墙顶部采用土石混合料,或全风化料,或黄土回填形成顶部回填区。
本发明的显著效果是:
1、本发明的回填结构能将原本箱涵顶部所受的力传到箱涵两侧的回填支撑墙上,让支撑墙分担顶部的竖向力,形成预期拱的作用,在不增加箱涵结构尺寸的情况下,减少对箱涵结构的受力,同时增加了箱涵结构稳定的安全储备。
2、考虑到土方回填后期沉降,缓冲带拱形结构的设置可起到预留沉降超高的作用。
3、施工简单快捷,回填材料可就近取材,回填所采用设备都是常用的碾压设备,无额外的设备投入,并没有加大工程投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箱涵回填结构横断面图。
图2为本发明箱涵回填结构立体图。
图中:1-箱涵,2-缓冲带,3-支撑墙,4-顶部回填区,11-顶板,12-侧墙。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5835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