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灯具结构及汽车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54692.2 | 申请日: | 2017-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959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13 |
发明(设计)人: | 于凯;高志强;孙灿;张进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45/50 | 分类号: | F21S45/50;F21V31/03;F21W10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灯具 结构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零部件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灯具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避免灯具产生雾气是汽车行业内的世界性难题。雾气的产生不仅影响外观,严重时会造成灯具内部水含量过多导致积水,甚至影响灯具正常的光学性能,从而引起消费者对车辆品质的极大抱怨。因此,如何避免汽车灯具内产生雾气是目前汽车行业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灯具结构及汽车,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汽车的灯具内产生雾气,导致灯具内部产生积水,影响灯具的外观和光学性能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灯具结构,包括:
灯具壳体和安装在所述灯具壳体的安装孔内的防雾装置;其中,所述防雾装置包括:
穿设于所述灯具壳体的安装孔内的锁紧装置;
设置在所述灯具壳体的内部,并与所述锁紧装置固定连接的气体容纳装置;
套设在所述锁紧装置上,且设置在所述灯具壳体的内部的密封圈;
设置在所述灯具壳体的外部,并与所述锁紧装置固定连接的透气帽。
其中,所述锁紧装置包括:均为圆筒结构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卡接部;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卡接部同轴;
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设在所述卡接部的两端;
所述气体容纳装置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
所述透气帽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
所述密封圈套设在所述卡接部上,且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端面连接。
其中,所述卡接部的外径与所述灯具壳体的安装孔的孔径相同,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径大于所述卡接部的外径,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径小于所述卡接部的外径。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侧壁上,靠近与所述卡接部连接的一端,对称的设置有多个拧紧结构。
其中,所述卡接部的侧壁上,靠近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的一端,对称的设置有多个锁紧结构;其中,所述锁紧结构与所述灯具壳体的安装孔边缘的缺口对应设置。
其中,所述卡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的一端的边缘,沿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轴向,对称的设置有多个定位结构。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部插设于所述透气帽,且所述定位结构与所述透气帽的壳体的端面抵接。
其中,所述气体容纳装置与所述锁紧装置粘接。
其中,所述气体容纳装置的材料为塑料薄膜。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所述的灯具结构。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的灯具结构通过在灯具壳体上安装一防雾装置,使所述防雾装置通过其上的透气帽与外界环境连通,实现防水透气的功能,从而避免灯具壳体内部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减小了在灯具壳体内部产生雾气或积水的可能性,保证了汽车灯具的光学性能和美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灯具结构的一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灯具结构的又一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灯具结构的再一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防雾装置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防雾装置沿图4的A-A方向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防雾装置的又一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的施例气体容纳装置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锁紧装置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密封圈的示意图;
图10为透气帽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气体容纳装置,2-锁紧装置,3-密封圈,4-透气帽,5-灯具壳体,6-防雾装置,21-第一连接部,22-第二连接部,23-卡接部,211-拧紧结构,231-锁紧结构,232-定位结构,41-透气帽壳体,42-橡胶圈,43-防水透气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针对现有技术中汽车的灯具内产生雾气甚至积水,影响灯具的外观和光学性能的问题,提供一种灯具结构及汽车,减少了灯具内产生雾气的可能性,提升了灯具的外观质量,且提高了车辆品质。
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灯具结构,包括:灯具壳体5和安装在所述灯具壳体5的安装孔内的防雾装置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5469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