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双层控制的备自投的投退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34334.5 | 申请日: | 2017-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922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发明(设计)人: | 邹德虎;王毅;闪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00 | 分类号: | H02J3/00;H02J3/14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110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双层 控制 方法 | ||
1.基于双层控制的备自投的投退方法,其特征在于,进行m次快速控制后,再进行一次慢速控制,不断循环;
所述快速控制是以SCADA数据为控制依据,在设备负载超出限度时,退出往该设备转移负荷的关联备自投;
所述慢速控制是以静态安全分析数据为控制依据,投入或退出部分备自投,保证设备N-1故障后,备自投动作不会导致其余设备负载率超过限值;
所述慢速控制的具体方法如下:
除在最近20次快速控制中被退出的备自投外,假定其余备自投全部可投入,对220kV主变、110kV及其以下电压等级线路进行设备N-1分析,当出现关联备自投转移负荷导致备用路径上的设备过载时,以风险评估最低为前提进行关联备自投的投入与退出组合,保证设备N-1故障后,备自投动作不会导致其余设备过载;
在慢速控制中,设备N-1分析过后,需对下面的故障情况进行校核分析:
1)同时出现其它设备过载,且过载的设备在故障前并不过载;
2)出现备自投动作,动作备自投转移负荷属于过载设备的关联区域;
校核分析的顺序为:按照N-1故障类型区分,最先分析110kV变压器N-1故障,其次分析110kV线路;最后分析220kV变压器;对同一种类型的N-1故障,引发备自投动作最少的优先校核;
所述校核分析分轮次进行,具体如下:
1)第1步或第X步出现多个备自投动作,首先需要通过拓扑搜索确认动作备自投是否往过载设备转移负荷:
如果过载设备超出1个,则校核低电压等级的关联备自投;
如果往过载设备转移负荷的备自投数量为n,n不大于10,首先确认每个备自投转移负荷量及过载设备的总体过载量,采用穷举组合的方式确定备自投投退策略;
如果n大于10,则直接按照转移负荷量从高到低排列退出优先级,直接确认退出哪些备自投;
2)第X+1步校核时,对于已退出的备自投不再参与计算,此时根据当前断面重新进行考虑备自投的N-1潮流计算,如果还出现设备过载、备自投动作的,按照之前的步骤安排投退策略;
3)连续进行多轮校核,直到出现下面两种情形之一的:无设备越限;无可以控制的备自投动作,停止校核,最后把各个轮次退出的备自投汇总起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双层控制的备自投的投退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CADA数据包括:和电流、主变油温和负载率、线路负载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双层控制的备自投的投退方法,其特征在于,以SCADA数据为控制依据进行快速控制的具体方法如下:
以和电流为判据:对于变电站,若某变电站的备自投动作后,导致其他变电站和电流越限,则退出该备自投;对于线路进线备自投,计算主电源和备用电源的和电流,如果和电流超出备用线路的容量的1.3倍,则闭锁备自投,同变电站的主变备自投也同时闭锁;
以主变油温和负载率为判据:当主变油温超过85摄氏度,或负载率超过90%,退出往该主变转移负荷的关联备自投;
以线路负载率为判据:当线路负载率超过90%,退出往该线路转移负荷的关联备自投。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基于双层控制的备自投的投退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关联备自投的搜索方法如下:
在拓扑未变的前提下,执行一次全网有向图遍历,包括如下步骤:
确定支路的搜索方向为从先搜到的节点指向后搜到的节点;确定主变的搜索方向为从高压侧指向低压侧;将确定的线路方向存储于数据结构中;
从越限设备出发按照已确定好的线路方向进行广度优先搜索,搜索到的全部设备属于关联区域;
若某个备自投的备用电源属于关联区域,则认为该备自投属于关联备自投。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双层控制的备自投的投退方法,其特征在于,快速控制中,若单个厂站备自投SCADA遥测数据异常,则暂停不超过1个慢速周期的等待时间,若超过等待时间,则退出相关联的厂站备自投。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双层控制的备自投的投退方法,其特征在于,慢速控制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快速控制的越限门槛值下降一个系数,对于连续m次可投入的备自投,快速控制执行投入备自投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未经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34334.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