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轴承内圈检测并分类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34295.9 | 申请日: | 2017-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073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4 |
发明(设计)人: | 杨龙兴;杨成;郭大伟;张陈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B11/08 | 分类号: | G01B11/08;G01B11/12;G01N21/952;G05B19/05 |
代理公司: | 32231 常州佰业腾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付秀颖 |
地址: | 21300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轴承 内圈 检测 分类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轴承内圈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轴承内圈检测并分类的装置,包括第一传送带,第一传送带的带面上固定槽,还包括CCD相机和第一着色装置,CCD相机对轴承内圈进行一一拍摄,还包括线扫相机、第二着色装置以及用于抓取轴承内圈的机械手,线扫相机的镜头位于轴承内圈的一侧上方,第一传送带的一侧布置第二传送带和第三传送带,机械手能够将第一传送带上的轴承内圈抓取放到第二传送带或第三传送带上,还包括遮光传感器,利用CCD相机对轴承内圈进行拍照比较来检测轴承内圈的内直径、外直径等;利用线扫相机对轴承内圈进行其他检测,并利用机械手将不同的轴承内圈放到第二传送带或第三传送带上进行分类,精度较高、效率较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轴承内圈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轴承内圈检测并分类的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对于轴承内圈的检测,大部分工厂仍然停留在质检员人眼鉴别阶段,该方法检测效率并不高,尤其是检测轴承内圈的螺纹毛刺和攻丝的垂直度。与此同时,一旦检测的数量增加,质检员很容易疲劳而导致产品的漏检。对于轴承内圈这样的高精度零件,其形位公差有着严格的要求,因为轴承内圈和外圈、轴的配合要求是十分精确的,但人眼的识别很难判别尺寸偏差的大小。因此,对于由质检员来检测轴承内圈的合格性的这种方法的改变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检测精度较高且效率较高的轴承内圈检测并分类的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轴承内圈检测并分类的装置,包括第一传送带,第一传送带的带面上设置用于放置轴承内圈的柱形固定槽,固定槽为两个以上且沿第一传送带的带长方向间隔布置,还包括CCD相机和第一着色装置,CCD相机的镜头朝下且布置在轴承内圈的上方并可对轴承内圈进行一一拍摄,第一着色装置布置在CCD相机的下方且布置在第一传送带的一侧,第一着色装置可向轴承内圈喷涂不同颜色的颜料,还包括线扫相机、第二着色装置以及用于抓取轴承内圈的机械手,线扫相机的镜头位于轴承内圈的一侧上方,第一传送带的一侧布置第二传送带和第三传送带,机械手能够将第一传送带上的轴承内圈抓取放到第二传送带或第三传送带上,第二着色装置布置在第三传送带的一侧,第二着色装置可向第三传送带上的轴承内圈喷涂不同颜色的颜料,还包括遮光传感器,遮光传感器和线扫相机相对分布在第一传送带的两侧,轴承内圈在第一传送带传送时先经过CCD相机,后经过线扫相机,CCD相机、线扫相机以及第一着色装置、第二着色装置均由电脑控制。
还包括检测探针和翻转装置,检测探针布置在轴承内圈的一侧且用来检测轴承内圈是否倒置,翻转装置包括用来夹取轴承内圈的气动手指、旋转气缸、模组和转动台,气动手指通过旋转气缸转动固定在模组的滑台上,模组固定在转动台上,翻转装置和检测探针相对分布在第一传送带的两侧,轴承内圈先经过翻转装置再经过CCD相机。
还包括第四传送带,第四传送带的带面上设置用于放置轴承内圈的条形槽状限位槽,限位槽的槽长方向和第四传送带的带长方向平行且限位槽穿过整个第四传送带带面,第四传送带的带长方向和第一传送带的带长方向平行,且第四传送带的输出端和第一传送带的输入端相邻,第四传送带的输出端和第一传送带的输入端之间搭接倾斜滑槽,倾斜滑槽的上端和限位槽相衔接而通,倾斜滑槽的下端和第一传送带上的固定槽相对应,倾斜滑槽上槽壁和下槽壁分别通过安装架固定在第四传送带和第一传送带的两侧支架上。
所述第二传送带和第三传送带平行且二者均和第一传送带垂直,机械手布置在第二传送带和第三传送带之间,机械手的抓手上设置用于抓取轴承内圈的圆盘形磁铁。
所述转动台由电机带动齿轮传动实现转动。
还包括用于监控整个装置是否存在故障的报警器。
所述模组的下部固定下限位探针,模组的上部固定上限位探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理工学院,未经江苏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3429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