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赤泥的非接触式连续生物脱碱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29642.9 | 申请日: | 2017-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353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31 |
发明(设计)人: | 李辉;曲洋;王小庆;田文杰;石犇 | 申请(专利权)人: | 洛阳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C02F11/02 | 分类号: | C02F1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原华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9 | 代理人: | 寿宁;张华辉 |
地址: | 471000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接触 连续 生物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赤泥的非接触式连续生物脱碱工艺,先在产酸过滤罐中注满已灭菌且已接种脱碱菌种的培养基,设定启动阶段参数,运行一定时间后进入连续产酸阶段,采用连续进液和连续出液模式,黑曲霉在产酸过滤罐中发酵产酸,产生的发酵液输送入脱碱罐,菌丝球单独排出,在脱碱罐中,赤泥浆液与发酵液发生酸碱中和反应,降低赤泥碱度,将反应后的混合物料送入固液分离罐,脱碱液和脱碱后的赤泥均呈中性,可直接排放或回用。本发明的工艺赤泥不与菌丝体直接接触,避免了赤泥毒性对菌丝体生长和繁殖的负面影响,连续运行使菌种始终处于对数生长期,避免了菌体延滞期和衰亡期的负面影响,实现了赤泥生物脱碱工艺的高效、绿色、低成本运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领域,具体涉及赤泥的生物脱碱系统。
背景技术
赤泥是氧化铝工业产出的固态或半固态粉泥状固体废弃物,其富含三价铁离子而呈现红色或红棕色。每生产1吨氧化铝会产生1.5吨左右的赤泥。截止2016年,全球赤泥堆存量超过30亿吨,并以每年1.2亿吨的速度递增。我国赤泥堆存量已超过4.0亿吨,赤泥年产量超过0.6亿吨。目前赤泥的资源化利用效率很低,因此绝大部分外排的赤泥只能堆存处置。但是由于赤泥具有极高的碱度,在堆存时赤泥的碱性渗滤液一旦外流,会给周边地表水、地下水或土壤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且赤泥表层的碱性粉尘会通过风力输送至周边农田,加剧碱性污染程度。同时赤泥极高的碱度会严重抑制其资源化利用效率,例如将赤泥作为建筑材料添加剂或回收赤泥中贵重金属元素。因此,赤泥脱碱对于其安全堆存和资源化利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赤泥脱碱有以下几种方法:
1.石灰脱碱法。该方法通过石灰中的钙离子与赤泥中的氢氧根、碳酸根形成沉淀去除赤泥中的碱度,该方法碱度去除率低,当赤泥表层的氢氧化钙和碳酸钙等沉淀溶解后容易再次释放碱度;
2.二氧化碳中和法。通过二氧化碳水解后与赤泥中钙、镁等离子形成沉淀降低赤泥碱度,该方法仪器设备复杂、能耗高、初期投资花费大,且中和后的pH极易反弹;
3.酸中和法。通过硫酸、盐酸等无机酸或柠檬酸等有机酸中和赤泥的碱度,该方法耗酸量极大,运行费用高,且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4.水洗中和法。该方法通过溶剂水溶解赤泥中的碱性物质,再将碱性水排出,从而降低赤泥的碱度。该方法对赤泥的碱度脱除效率低,且外排的大量碱性液体不能直接排放,提升了整个工艺的后续处理费用;
5.海水中和法。该方法同样具有脱碱效率低下的缺陷,且只适用于沿海地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已有方法和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赤泥的非接触式连续生物脱碱工艺。以黑曲霉为脱碱菌种、以连续进液和连续出液为运行模式、以微生物细胞与赤泥完全分离的非接触式为运行特点,从而实现整个赤泥生物脱碱工艺的高效、绿色、低成本运营。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赤泥的非接触式连续生物脱碱工艺,在非接触式连续生物脱碱装置中进行,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先将培养基进行灭菌处理,然后在灭菌后的培养基中接种黑曲霉孢子悬液;
(2)将接种后的培养基通过进液管一次性加满产酸过滤罐进行发酵产酸,产酸过滤罐的运行分为启动和连续产酸两个阶段:
启动阶段的作用是使黑曲霉适应环境并进入对数生长期,为系统进入连续淋滤阶段做准备;在启动阶段,关闭排菌管和第一排液管,所述第一排液管设置于产酸过滤罐底部,打开曝气装置、搅拌装置和温控装置,设定启动阶段的运行参数,系统运行44~52h,启动阶段结束,系统转入连续产酸阶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洛阳理工学院,未经洛阳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2964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