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冷源联合供冷蒸发冷却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29404.8 | 申请日: | 2017-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637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6 |
发明(设计)人: | 任宇宙;祝长宇;李亚博;朱少李;杨兴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丰联奥睿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F24F11/65;F25B4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0 北京市朝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冷源 联合 蒸发 冷却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热器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多冷源联合供冷蒸发冷却器。
背景技术
目前一些基站、机房和大型的数据中心等领域,电子设备密度大、发热量大,为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不仅夏季制冷,在冬季同样需要制冷。现有的冷却机组,通常是以热力循环的方式,输入一定的能量来进行制冷运行,例如蒸汽压缩循环的制冷系统,无论是夏季或是冬季,都需要消耗较多的电能才能进行制冷运行。然而对于我国北方地区来说,冬季及春秋过渡季节大部分时间内的气温较低,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依然启动高耗能的压缩机是不节能的,会导致电能的无谓浪费。
因此,采用自然冷却技术,利用大自然的天然冷源来进行制冷,极大地减少传统热力循环制冷方式所消耗的大量的能量,从而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已成为一种趋势。但自然冷却完全代替热力循环制冷所需温度较低,全年能够开启自然冷却模式的时间并不多。因此,如何提高自然冷却模式开启温度,增加自然冷却运行时间的问题亟待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多冷源联合供冷蒸发冷却器。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冷源联合供冷蒸发冷却器,包括换热器、冷却器、冷却介质、冷却介质管道、制冷剂、制冷剂管道、室内机、制冷机;所述冷却器的输入端通过制冷剂管道与换热器输出口a相连,输出端通过制冷剂管道与换热器输入口b相连;所述室内机的输出端通过冷却介质管道与换热器的输入口f相连,输入端与换热器的输出口e相连;所述制冷机的输入端通过制冷剂管道与换热器的输出口c相连,输出端与述换热器的输入口d相连;所述冷却介质在冷却介质管道内循环;所述制冷剂在制冷剂管道内循环。
所述制冷剂为相变介质。
所述冷却介质为相变或非相变介质。
所述室内机输入端的冷却介质管道上串联有介质泵,该介质泵可输送相变或非相变介质。
所述冷却器输出端的制冷剂管道上串联有制冷剂泵。
本系统有三种运行模式,分别为机械制冷模式、自然冷却模式和预冷却+机械制冷模式。当室外温度较高时,系统运行机械制冷模式;当室外温度较低时,系统运行自然冷却模式;当室外温度在上述两个温度之间时,系统运行预冷却+机械制冷模式。上述三种模式可根据室外环境温度和需求进行切换。
本发明的多冷源联合供冷蒸发冷却器,采用两个冷却器,与常规的自然冷却系统相比增加了预冷却模式,充分利用自然冷源,达到节能目的。本系统可广泛用于基站、机房及大型数据中心等领域的散热控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多冷源联合供冷蒸发冷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机械制冷模式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自然冷却模式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预冷却+机械制冷模式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
图6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
图7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
图中:(1)换热器;(2)冷却器;(3)介质泵;(4)制冷剂泵;(5)室内机;(6)制冷机;(7)冷却介质管道;(8)制冷剂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 所述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一种多冷源联合供冷蒸发冷却器(2),包括换热器(1)、冷却器(2)、冷却介质、冷却介质管道(7)、制冷剂、制冷剂管道(8)、室内机(5)、制冷机(6)。所述冷却器(2)的输入端通过制冷剂管道(8)与换热器(1)输出口a相连,输出端通过制冷剂管道(8)与换热器(1)输入口b相连;所述室内机(5)的输出端通过冷却介质管道(7)与换热器(1)的输入口f相连,输入端与换热器(1)的输出口e相连;所述制冷机(6)的输入端通过制冷剂管道(8)与换热器(1)的输出口c相连,输出端与述换热器(1)的输入口d相连;所述冷却介质在冷却介质管道(7)内循环;所述制冷剂在制冷剂管道(8)内循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丰联奥睿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丰联奥睿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2940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