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烟气驱动余热回收型吸收式热泵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28266.1 | 申请日: | 2017-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507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8 |
发明(设计)人: | 戈志华;孙健;杜小泽;杨勇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电力大学 |
主分类号: | F25B30/04 | 分类号: | F25B30/04;F25B30/06;F25B33/00;F25B3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李全旺 |
地址: | 10220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烟气 驱动 余热 回收 吸收 式热泵 | ||
1.一种烟气驱动余热回收型吸收式热泵,其特征在于,该吸收式热泵由烟气入口(1)、内降膜传热管(2)、液体分布装置(3)、发生器(4)、浓溶液管路(5)、冷剂蒸汽管路(6)、烟气管路(7)、冷凝器(8)、热水出口(9)、节流装置(10)、冷剂管路(11)、溶液换热器(12)、热水入口(13)、稀溶液管路(14)、吸收器(15)、热水管路(16)、冷剂蒸汽管路(17)、烟气出口(18)、蒸发器(19)和烟气凝水排出口(20)组成,烟气首先通过烟气入口(1)进入发生器(4),在其流动过程中与发生器(4)内的内降膜传热管(2)阵列的管外腔体接触释放热量,然后烟气再通过烟气管道(7)进入蒸发器(19),与蒸发器(19)内的内降膜传热管(2)阵列的管外腔体接触,再次放热后通过烟气出口(18)离开吸收式热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烟气驱动余热回收型吸收式热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分布装置(3)的外围面上带有旋转沟槽通道(26),在其中间有中空通道(2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烟气驱动余热回收型吸收式热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式热泵的发生器(4)的结构是内降膜传热管(2)外为翅片结构,内降膜传热管(2)阵列采用竖直布置方式,烟气在内降膜传热管(2)外侧流动,溶液在内降膜传热管(2)内流动,内降膜传热管(2)的上下两端通过隔板固定并与烟气隔开,烟气不与溶液直接接触;液体分布装置(3)安装在内降膜传热管(2)的内侧,液体分布装置(3)外围带有旋转沟槽通道(26),液体分布装置(3)的中间有中空通道(27),稀溶液通过液体分布装置(3)的旋转沟槽通道(26)后在内降膜传热管(2)的内壁旋转并形成液膜,液膜由上而下贴壁流动同时与内降膜传热管(2)外的烟气进行换热,稀溶液从内降膜传热管(2)下部流出,产生的蒸汽通过内降膜传热管(2)上部经过液体分布装置(3)的中空通道(27)流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烟气驱动余热回收型吸收式热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19)的结构是内降膜传热管(2)外为翅片结构,内降膜传热管(2)阵列采用竖直布置方式,烟气在内降膜传热管(2)外侧流动,液态冷剂在内降膜传热管(2)内流动,内降膜传热管(2)的上下两端通过隔板固定并与烟气隔开,烟气不与液态冷剂直接接触;液体分布装置(3)安装在内降膜传热管(2)的内侧,液体分布装置(3)外围带有旋转沟槽通道(26),液体分布装置(3)的中间有中空通道(27),液态冷剂通过液体分布装置(3)的旋转沟槽通道(26)后在内降膜传热管(2)的内壁旋转并形成液膜,液膜由上而下贴壁流动同时与内降膜传热管(2)外的烟气进行换热,液态冷剂被加热变成蒸汽后从内降膜传热管(2)上方经过液体分布装置(3)的中空通道(27)流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烟气驱动余热回收型吸收式热泵,其特征在于,通过烟气入口(1)进入发生器(4)的烟气为燃煤、燃气、燃油或者生物质原料燃烧后产生的烟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烟气驱动余热回收型吸收式热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式热泵还可以设置二级发生器(22)形成两级烟气驱动余热回收型吸收式热泵,二级发生器(22)设置在发生器(4)与冷凝器(8)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电力大学,未经华北电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28266.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