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豆天蛾幼虫皮回收加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26226.3 | 申请日: | 2017-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742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6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果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7B1/08 | 分类号: | B07B1/08;A23L3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008 江苏省徐州市泉***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天蛾 幼虫 回收 加工 装置 | ||
本发明一种豆天蛾幼虫皮回收加工装置公开了一种对分离后的豆天蛾幼虫皮进行烘干,粉碎制作成粉状的回收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主体箱置于支架上,盖板置于主体箱侧上,所述主体箱为圆筒容器,且一端开口,导出管置于主体箱一端,所述导出管为喇叭状,且大端和主体箱口部相连,小端位于主体箱内,连接管和导出管小端向连通,所述连接管内壁等距置有多组环形切齿,所述切齿高度从连接管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加,多个托盘等距套置于连接管外壁上,托板的外边缘和主体箱内壁相贴合,所述托盘沿半径方向上开有一个落料槽,槽宽3‑4cm,相邻的两个托盘上的落料槽相隔180°,多个安装套套置于连接管上,且对应和托板一一对应。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种豆天蛾幼虫皮回收加工装置,涉及一种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对豆天蛾幼虫皮肉分离后的皮进行回收加工的装置,属于食品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对分离后的豆天蛾幼虫皮进行烘干,粉碎制作成粉状的回收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 豆天蛾的幼虫又称豆丹,主要是以大豆叶子和洋槐树的叶子为食,体型跟蚕相似,嫩绿色,都不颜色较深,成虫长度约5cm,一直以来都被作为害虫进行清理,但其肉浆为高蛋白食物,豆丹内粗蛋白质量分数为65.5%,其中必需氨基酸占总量氨基酸的52.84%,半必需氨基酸占9.70%; 粗脂肪质量分数为23.68%,C162C18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99%以上,不饱和脂肪酸为64. 17%,其中亚麻酸达36.53%,营养价值丰富,具有治疗胃寒和营养不良的功效,因此,引入餐桌,在食用时,需要将豆丹在水里浸泡溺死,然后去头,用擀面杖从尾部向头部挤压,将肉质挤压碾出,去白色部分进行食用,在食用高潮季节,产生的豆丹皮数量也随之增加,作为垃圾丢弃,在城市中到处都是豆丹皮腐烂的异味,影响环境,目前,对豆丹的经济效益开发仅限于食用上,但由于豆丹食用大豆叶子和洋槐树的叶子生长,其皮内富含虫体甲壳素,该物质是可以入药用的,也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食用,通常对少量的豆丹皮的处理办法都是进行晒干,然后切碎作为饲料使用,切碎效率低,碎屑不均匀,且豆丹皮在曝晒过程中,容易四处流落,值得率低,对应大量的豆丹皮,由于市面上还没有针对这类物质进行加工的意识,所有处理方法都是直接丢弃,在城市居民区腐烂恶臭影响环境,因此有必要对豆丹皮的后续加工做进一步的规划,以便豆丹的经济价值最大化。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上述情况,本发明一种豆天蛾幼虫皮回收加工装置提供了一种对分离后的豆天蛾幼虫皮进行烘干,粉碎制作成粉状的回收加工装置。
本发明一种豆天蛾幼虫皮回收加工装置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一种豆天蛾幼虫皮回收加工装置由主体装置和粉碎装置组成,主体装置由主体箱、切齿、加热板、导出管、外磁性块、盖板、刮板、落料槽、托板、连接管和支架组成,主体箱置于支架上,盖板置于主体箱侧上,所述主体箱为圆筒容器,且一端开口,导出管置于主体箱一端,所述导出管为喇叭状,且大端和主体箱口部相连,小端位于主体箱内,连接管和导出管小端向连通,所述连接管内壁等距置有多组环形切齿,所述切齿高度从连接管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加,多个托盘等距套置于连接管外壁上,托板的外边缘和主体箱内壁相贴合,所述托盘沿半径方向上开有一个落料槽,槽宽3-4cm,相邻的两个托盘上的落料槽相隔180°,多个安装套套置于连接管上,且对应和托板一一对应,所述安装套内径大于连接管直径,安装套内壁等距嵌置有多块内磁性块,所述内磁性块磁极方向相同,多个刮板对应置于安装套上,所述刮板下边缘和托板向贴合,加热板置于导出管和主体箱之间,所述加热板为扇形板,粉碎装置由缓存槽、转子、输出螺旋叶片、内磁性块、输入螺旋叶片、驱动轴和驱动电机组成,驱动电机置于主体箱底部,驱动轴一端置于驱动电机的电机轴上,另一端穿过主体箱位于连接管正下方,驱动轴上置有一组输入螺旋叶片,所述螺旋叶片半径从驱动轴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减小,转子的一端置于驱动轴另一端上,且位于连接管内,所述转子外边面开有螺旋纹,所述转子外圈开有多个环形槽,且和切齿向对应,多组外磁性块置于转子外壁上,且和内磁性块相对应,所述外磁性块的磁极方向和内磁性块相反,所述转子和连接管内壁间隙逐渐减小,输出螺旋叶片置于转子另一端,且位于导出管内,所述输出螺旋叶片的外边缘和导出管内壁相贴合,螺旋方向和输入螺旋叶片的螺旋方向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果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未经徐州果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2622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