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治水稻虫害的复合杀虫剂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23829.8 | 申请日: | 2017-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505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4 |
发明(设计)人: | 黄璠 | 申请(专利权)人: | 铜陵市一棵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51/00 | 分类号: | A01N51/00;A01N43/88;A01N43/707;A01N47/22;A01P7/04 |
代理公司: | 铜陵市天成专利事务所34105 | 代理人: | 范智强 |
地址: | 244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治 水稻 虫害 复合 杀虫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稻种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治水稻虫害的复合杀虫剂。
背景技术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期病虫发生种类多,尤其是水稻害虫,如水稻稻飞虱、蓟马、纵卷叶螟、螟虫等,水稻螟虫(大螟、二化螟和三化螟)、纵卷叶螟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该虫害发生轻的年份,水稻生长期需用药喷雾防治5-6次,严重年份需用药8-10次,传统虫害防治方式以茎叶喷雾为主,药剂利用率低、防治次数多,而且易引起水稻害虫的抗药性、农田面源污染严重、稻米残留超标等问题,进而加大农户种植的成本,水稻生产的效益减少;如何减少农药的用量、使用次数,是目前水稻生产上突出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防治水稻虫害的复合杀虫剂。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治水稻虫害的复合杀虫剂,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15~20份呋虫胺可湿性粉剂、5~8份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5~20份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20份噻嗪酮悬浮剂、20~25份吡蚜酮可湿性粉剂、50~70份小苏打200-400倍液和1~5份分散剂。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有有20~30份异丙威乳油。
本发明采用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复合杀虫剂对水稻田中常见害虫具有极强防效优化作用,持续时间长,病虫耐药性低,同时对环境负担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15份呋虫胺可湿性粉剂、8份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5份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份噻嗪酮悬浮剂、25份吡蚜酮可湿性粉剂、70份小苏打200倍液、1份分散剂。
实施例2,15份呋虫胺可湿性粉剂、5份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5份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份噻嗪酮悬浮剂、20份吡蚜酮可湿性粉剂、50份小苏打300倍液、1份分散剂,20份异丙威乳油。
实施例3,17份呋虫胺可湿性粉剂、7份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7份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7份噻嗪酮悬浮剂、22份吡蚜酮可湿性粉剂、58份小苏打400倍液和1份分散剂。
实施例4, 20份呋虫胺可湿性粉剂、8份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0份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份噻嗪酮悬浮剂、25份吡蚜酮可湿性粉剂、70份小苏打400倍液、3份分散剂, 30份异丙威乳油。
选择若干块试验田,对药效进行调查和计算。药效调查方法采用每区平行跳跃法调查,拍打稻丛,统计害虫数,试验期间调查4次,分别于施药前和药后3、7和15天调查。其药效计算方法为:
最后经统计,各实施例效果如下:
本发明的复合杀虫剂的呋虫胺、噻虫嗪和噻嗪酮对虫害的作用机理为选择性控制昆虫神经系统的烟碱型乙烯胆碱酯酶受体,阻断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使昆虫麻痹致死,起触杀作用。吡蚜酮使得昆虫产生口针阻塞效应,最终导致昆虫饥饿致死,同时配合见效快的异丙威乳油使用,效果最佳。
本发明的复合杀虫剂对水稻田中常见害虫具有极强防效优化作用,持续时间长,病虫耐药性低,同时对环境负担小。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本发明的保护方案不仅限于上述的实施例,还可以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各种排列组合与变换,在不违背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对本发明进行的各种变换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铜陵市一棵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铜陵市一棵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2382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