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级联编译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其计算机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18700.8 | 申请日: | 2017-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112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廖仁波;刘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4L1/00 | 分类号: | H04L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黄晓庆 |
地址: | 51031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级联 编译 方法 装置 存储 介质 及其 计算机 设备 | ||
本申请提供级联编译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其计算设备,其采用Q‑ary LDPC码与RS码级联编译方法对输入码流进行编译码,并根据Q‑ary LDPC码与RS码两类编译码的互补特性,应用于发送端时,在RS编码后的数据块进行交织处理,应用于接收端时,在RS译码前的数据块进行解交织处理,通过采用Q‑aryLDPC码与RS码级联编译码的设计提高了信令传输的较低误码率特性,尽可能保证URLLC应用场景下信令单次传输的可靠性,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同时又降低了信令的传输时延,满足了用户及时通讯需求。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级联编译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其计算机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用户对无线数据业务的需求量快速增长。为了支持高度实时性要求的业务,譬如自动驾驶、远程控制、工业自动化、电力能源、远程医疗、机器人领域等应用场景,低时延高可靠(Ultra-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GGunication,URLLC)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的研究课题之一引起了广泛关注,原因在于端到端通信需要满足极短的时延以及较低的误码率等性能要求,譬如空口时延性能指标要求小于等于1Gs,单次传输误块率指标要求小于1e-3。
为了确保业务数据能够被正确且及时高效地接收,信令的高可靠传输是前提基本条件,此时要求信令的传输可靠性远高于业务数据的传输可靠性。由于无线通信信道的复杂性与多变性,一般会采用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Gatic Repeat reQuest,HARQ)、信道编码等技术手段来降低通信链路的误码率,以保证链路传输可靠性。
目前,对于拟采用HARQ技术而言,接收端在收到每个数据块后尽快解码成功或者失败的结果反馈给发射端,尽管原理上通过重传反馈机制可以获得很低的误码率,但是代价是传输功率的消耗,若要保持传输成本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反馈误码率在URLLC应用场景指标值1e-3左右,这同样会导致HARQ重传的残留误码率也在类似的一个数量级上,然后在很多情况下,这样的误码率显得比较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一般编译方法存在较高误码率的问题,提供一种误码率低的级联编译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其计算机设备。
一种级联编译方法,包括:
获取输入的数据包;
对数据包分组后进行RS编码,获得RS编码后的数据包;
对RS编码后的数据包进行交织处理;
对交织处理后的数据进行Q-aryLDPC编码,输出Q-aryLDPC编码块;
一种级联编译方法,包括:
接收Q-aryLDPC编码块;
对Q-aryLDPC编码块进行Q-aryLDPC译码,获得Q-aryLDPC译码块;
对Q-aryLDPC译码块进行解交织处理;
对解交织处理后数据进行RS译码,获得RS译码后的数据包。
一种级联编译系统,包括:
输入模块,用于获取输入的数据包;
第一编码模块,用于对数据包分组后进行RS编码,获得RS编码后的数据包;
交织模块,用于对RS编码后的数据包进行交织处理;
第二编码模块,用于对交织处理后的数据进行Q-aryLDPC编码,输出Q-aryLDPC编码块;
一种级联编译系统,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Q-aryLDPC编码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1870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模拟编码中基于最大后验概率的译码方法
- 下一篇:一种网卡巨帧功能测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