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管式微细气泡发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05064.5 | 申请日: | 2017-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447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发明(设计)人: | 陈家庆;丁国栋;蔡小垒;姬宜朋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B01F3/04 | 分类号: | B01F3/04;B01F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0 | 代理人: | 郑立明;郑哲 |
地址: | 1026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式微 气泡 发生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管式微细气泡发生器,安装于净水管路中,包括依次连接同轴安装的进水组件(1)、环形注气机构(2)和气泡破碎机构(3);所述环形注气机构(2)包括注气管(21)、外环(22)、内环(23)与连接管(24),所述的内环(23)与外环(22)同心安装,所述的外环(22)为空腔结构,所述的内环(23)为侧开口的环腔(233),所述的内环(23)的侧开口处安装微孔板(232);所述的外环(22)的空腔外壁与注气管(21)连通,所述的外环(22)的空腔内壁通过连接管(24)与所述的内环(22)的环腔(233)连通。结构紧凑、操作简单、维护成本低并且能够产生不同粒径微气泡的新型管式微气泡发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技术与水质净化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式微细气泡发生器。
背景技术
根据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微细气泡通常指粒径小于100微米的气泡,具有比表面积大、气含率高、不易破碎、粘附效率高、传质效率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矿物浮选、水质净化处理、水产养殖和生物制药等领域。尤其在污水处理领域,微细气泡不仅用于提高污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促进好氧微生物对污水中有机杂质的吞噬分解,而且还可用于粘附水中的固体或液体悬浮颗粒形成密度小于水的粘附体,并在浮力作用下上浮至水面形成浮渣,最后通过去除浮渣实现水质净化。随着处理流量、处理难度及应用范围的增加,不仅对微细气泡的粒径大小及粒径均匀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微细气泡发生系统的结构紧凑性、能耗、运行维护等问题也日益关注。
一般而言,可以将微细气泡的产生方式分为溶气释放式、引气分散式、微孔散气式、剪切接触式和电解析出式等五大类,不过综合来看,现有各种微细气泡发生器及其相应的微细气泡产生方法普遍存在能耗高、结构复杂、产生气泡质量差等缺点,生成的微细气泡难以满足水质净化处理需求,因此研制一款具有结构紧凑、操作简单、维护成本低并且能够产生不同粒径气泡的新型管式微细气泡发生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管式微细气泡发生器,结构紧凑、操作简单、维护成本低并且能够产生不同粒径微气泡的新型管式微气泡发生器。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管式微细气泡发生器,安装于净水管路中,包括依次连接同轴安装的进水组件1、环形注气机构2和气泡破碎机构3;
所述环形注气机构2包括注气管21、外环22、内环23与连接管24,所述的内环23与外环22同心安装,所述的外环22为空腔结构,所述的内环23为侧开口的环腔233,所述的内环23的侧开口处安装微孔板232;所述的外环22的空腔外壁与注气管21连通,所述的外环22的空腔内壁通过连接管24与所述的内环23的环腔233连通。
所述的气泡破碎机构3包括依次连接同轴安装的静止起旋元件32和文丘里管31,所述的文丘里管31包括依次连接同轴安装的混合段311、收缩段312、喉管313、扩张段314、出口315;所述的静止起旋元件32安装于混合段311内。
所述的静止起旋元件32包括两个半球形端头321、中心圆柱体322与导流叶片323,两个半球形端头321分别设于中心圆柱体322前后端,导流叶片323周向均布在中心圆柱体322。
所述的导流叶片323为正交混合型叶片,叶片准线由圆弧段和直线段组成,叶片出口角为15°~30°,叶片高度为混合段311内径的1/4,叶片长度等于中心圆柱体322长度,叶片数目为4~8片。
所述的收缩段312锥角为20°~40°,所述的扩张段314锥角为10°~30°,所述的喉管313内径为混合段311内径的1/3~1/2,所述的喉管313长度为10~18mm。
所述的内环23进水端设有端头231。
所述的连接管24有3根,周向均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未经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0506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