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氢气退火炉尾气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03625.8 | 申请日: | 2017-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066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8 |
发明(设计)人: | 闫海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3G7/06 | 分类号: | F23G7/06;F23G5/02;F23G5/50 |
代理公司: |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008 | 代理人: | 周长清 |
地址: | 410111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氢气 退火炉 尾气 处理 系统 及其 方法 | ||
1.一种氢气退火炉尾气处理系统,包括:尾气出气管路(9)、氢气尾气燃烧装置(8),所述尾气出气管路(9)的一端与反应管(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氢气尾气燃烧装置(8)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氢气测量组件、氧气流量测量组件(7)、智能控制运算端(6),所述氢气测量组件用于测量所述尾气出气管路(9)中的尾气流量和氢气浓度,所述氧气流量测量组件(7)用于测量通过氧气进气口(825)充入所述氢气尾气燃烧装置(8)的氧气流量,所述智能控制运算端(6)用于接收所述氢气测量组件传输的数据,并根据接收的数据进行运算并控制所述氧气流量测量组件(7)的氧气流量,所述氢气测量组件包括氢气浓度检测传感器和氢气质量流量计,所述尾气出气管路(9)上还设置有尾气冷却组件,所述尾气冷却组件用于对尾气迅速降温,所述尾气冷却组件为一个以上的尾气冷却元件(3),不同所述尾气冷却元件(3)之间和/或尾气冷却元件(3)与氢气测量组件之间的尾气出气管路(9)上还设有测量尾气温度的温度测量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氢气退火炉尾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冷却元件(3)包括冷却介质入口(31)、冷却介质出口(32)和冷却腔体(33),冷却介质通过所述冷却介质入口(31)进入到所述冷却腔体(33)内,并带走尾气中的热量,通过所述冷却介质出口(32)排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氢气退火炉尾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冷却元件(3)的冷却腔体(33)固定于所述尾气出气管路(9)上,且所述冷却腔体(33)内的冷却介质与所述尾气出气管路(9)相互隔绝。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氢气退火炉尾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氢气尾气燃烧装置(8)包括氢气喷射管(81)、密封燃烧腔体(82)和加热炉丝(83),所述氢气喷射管(81)一端的氢气进气口(811)连接所述氢气尾气出气管路(9),另一端的燃烧喷嘴(814)延伸入所述密封燃烧腔体(82)内,所述氧气进气口(825)与所述密封燃烧腔体(82)连接,所述加热炉丝(83)布置于所述密封燃烧腔体(82)外,且所述加热炉丝(83)位于所述燃烧喷嘴(814)的加热区域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氢气退火炉尾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氢气喷射管(81)外侧焊有密封球碗(813),且所述密封球碗(813)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氢气喷射管(81)主体管路的横截面积,所述密封球碗(813)和所述密封燃烧腔体(82)一端的密封球头(821)密封连接,所述密封燃烧腔体(82)靠近所述密封球头(821)的一侧连接所述氧气进气口(825)。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氢气退火炉尾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燃烧腔体(82)的另一端为出气口球碗(824),与设备所接的外围排风密封。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氢气退火炉尾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喷嘴(814)呈尖嘴状。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氢气退火炉尾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燃烧腔体(82)包括中间段和两端的延伸段,所述中间段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延伸段的横截面积。
9.一种氢气退火炉的尾气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氢气退火炉尾气处理系统进行尾气处理,包括如下步骤:
S1,测量尾气出气管路(9)中的氢气浓度和尾气流量;
S2,将测量得到的氢气浓度和尾气流量传输给智能控制运算端(6);
S3,所述智能控制运算端(6)根据测量得到的氢气浓度,尾气流量数据进行运算得到尾气中的氢气流量,并根据尾气流量和尾气中的氢气流量计算出能安全、充分燃烧尾气中的氢气所需的氧气流量;
S4,所述智能控制运算端(6)根据计算得到的所需氧气流量控制充入氢气尾气燃烧装置(8)的氧气流量,使得氢气、氧气及氮气在所述氢气尾气燃烧装置(8)内部充分燃烧后,最终排放到大气环境中;
在所述S1步骤前,还包括对尾气出气管路(9)中的尾气进行冷却的步骤S0;
在S0和S1步骤之间还包括:对尾气测温并根据测温结果调整冷却过程的步骤S0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03625.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