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转向管柱护罩总成及仪表台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00616.3 | 申请日: | 2017-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539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4 |
发明(设计)人: | 徐金辉;李春;邱德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1/16 | 分类号: | B62D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71 | 代理人: | 魏彦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向 管柱 护罩 总成 仪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内饰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转向管柱护罩总成及仪表台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一些汽车转向管柱护罩的下部与车体内饰之间不能够完全相贴合,从而导致转向管柱护罩下部内侧的机械结构外露,影响车内饰的美观性。
当前国内主流车型绝大部分都是直接外露的,没有丝毫的遮蔽,而相比BMW、BENZ等豪华车型均采用全包围结构,从而使得结构非常复杂、成本极高,未得到广泛的运用。
基于以上问题,提出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的遮盖结构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向管柱护罩总成及仪表台系统,以缓解转向管柱护罩的下部与车体内饰之间不能够完全相贴合,而导致转向管柱护罩下部内侧的机械结构外露,影响车内饰美观性的问题;并且,有效缓解了豪华车型采用全包围结构复杂、成本高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手段为: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转向管柱护罩总成包括护罩本体和隔挡元件;
其中,所述护罩本体设置在仪表板和左下护板之间,且所述护罩本体与所述仪表板、所述左下护板之间均存有间隙;
所述隔挡元件设置于所述间隙处,并能够对所述间隙进行封堵。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隔挡元件采用与所述护罩本体中的下罩相匹配的凹形结构;
所述隔挡元件包括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和中间连接部;
所述第一连接端能够固定连接在位于所述下罩下部开口的位置处;所述第二连接端能够固定连接在所述仪表板的骨架上;所述中间连接部能够设置于所述间隙中;
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之间通过所述中间连接部连接在一起,使得所述隔挡元件能够对所述间隙进行封堵。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下罩下部开口的侧壁上均匀布置有多个第一凸起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端上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一凸起结构配合使用的第一通孔结构;
各个所述第一凸起结构对应穿入各个所述第一通孔结构中,并进行焊接,使得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下罩固接在一起。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该转向管柱护罩总成还包括固定元件,所述固定元件与所述隔挡元件相匹配;
所述固定元件的顶部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固定连接,底部固定安装在所述仪表板的骨架上。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固定元件的顶部设置有多个第二凸起结构,所述第二连接端上设置有与各个所述第二凸起结构配合使用的第二通孔结构;
各个所述第二凸起结构对应穿入的所述第二通孔结构中,并进行焊接,使所述固定元件与所述隔挡元件固接在一起。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固定元件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安装孔,使得所述固定元件能够通过螺钉与所述安装孔相配合而固定安装在所述仪表板的骨架上。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隔挡元件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与各个所述安装孔相对应的,并便于安装所述螺钉的第三通孔结构。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固定元件采用PC+ABS材料。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护罩本体还包括与所述下罩相互扣接的上罩;
所述上罩与所述下罩能够将转向管柱扣装在两者之间。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仪表台系统包括所述的转向管柱护罩总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转向管柱护罩总成及仪表台系统具有的技术优势为: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转向管柱护罩总成包括护罩本体和隔挡元件;其中,护罩本体设置在仪表板与左下护板之间,即仪表板和左下护板能够将护罩本体包围在中间,而护罩本体的两侧与仪表板之间存有间隙,且护罩本体的下部与左下护板之间也存有间隙,这些间隙会使得转向管柱护罩下部空间与车内相通,容易使灰尘从转向管柱的下部空间中进入到车内,影响车内卫生,使人们开车过程中感到不舒服;并且,这些间隙还会使转向管柱护罩下部内侧的机械结构外露,对车内饰的美观性造成一定的影响;本发明中,隔挡元件设置于护罩本体与仪表板、左下护板之间的位置处,且隔挡元件与护罩本体的形状、结构相匹配,从而能够对护罩本体两侧与仪表板,且对护罩本体下部与左下护板之间的间隙进行全面封堵,进而能够有效缓解转向管柱下部的灰尘进入到车内而影响车内卫生及人们舒适感的问题,并且,能够对内侧的机械结构进行遮挡,起到了遮丑作用,提高了车内饰整体的美观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0061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转向柱的旋转控制组件
- 下一篇:一种车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减速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