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物联网的医疗服务真实性验证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98784.3 | 申请日: | 2017-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4828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2 |
发明(设计)人: | 罗孝琼 | 申请(专利权)人: | 慧谷人工智能研究院(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30 | 代理人: | 刘艳玲 |
地址: | 210012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联网 医疗 服务 真实性 验证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医疗服务真实性验证方法,其包括:医疗应用服务器分别对病患用户、与病患用户相关联的第一物联网设备、医护人员以及与医护人员相关联的第二物联网设备进行注册;在接收到病患用户的服务请求后,医疗应用服务器分别检测第一物联网设备和第二物联网设备的地理位置和工作状态,然后对第一物联网设备和第二物联网设备进行授权,从而确认病患用户的服务请求;在医护人员到达病患用户位置后,通过病患用户通信设备检测第二物联网设备,并且经由医护人员通信设备检测第一物联网设备,医疗应用服务器根据检测结果来进行安全验证和服务活动授权。本发明能够有效地验证移动医疗服务的真实性,具有准确度高、方便灵活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联网技术及医疗服务的网络安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医疗服务真实性验证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移动医疗获得了快速发展。例如,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设备进行挂号、预约、远程咨询、病例数据查询等活动。对于慢性病管理、康复护理等需要医护人员为患者现场提供医疗服务的情况,在现有技术中类似于O2O服务模型,然而,由于医疗服务活动的特殊性,对于医疗服务的真实性验证要求很高。现有的识别提供服务的用户的过程存在两大缺陷:1、识别过程灵活性很低,往往是服务器通过用户数据来判断,对于蓄意欺诈活动识别率低。2、真实性验证过程复杂,灵活度低。
此外,NFC技术是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相互通信的增强技术。除了用于传输多媒体或文件的流媒体服务外,NFC技术可以用于支付服务、许可服务和验证服务。
IPv6地址包括最高有效的64位前缀地址和对应于64位区域的接口标识符(IID)。IID可以是用于在本地网络中识别的设备标识(ID)。IPv6地址能提供用于网络标识的高64位前缀,并形成总共128位的全局唯一地址。在采用NFC技术进行通信的情况下,对应于NFC链路层地址的6比特节点是通过逻辑地和临时地生成物理地址而获得的地址。因此,每当尝试相同设备之间的连接时,就会根据不同的节点ID生成不同的IID。因此,无论何时执行连接,都会使用不同的IPv6地址进行通信。
前述工作方式在用于基于NFC的需要通过多次接触进行数据传输或验证服务时会遇到以下问题:由于外部干扰或者网络异常导致没有IP连接时,两个通信终端需要从头开始重新执行数据传输。这样会增加验证服务的时间,导致用户体验不佳。更严重的是,若外部干扰或网络异常是通过黑客攻击导致的,在物联网设备的数据传输规则没有特别加密的情况下,重新传输的数据存在被第三方完全获取的安全风险。因此,在需要通过多次接触的方式进行验证服务时,需要保持IP连接的连续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医疗服务真实性验证方法,其包括:医疗应用服务器分别对病患用户、与病患用户相关联的第一物联网设备、医护人员以及与医护人员相关联的第二物联网设备进行注册,
在接收到病患用户的服务请求后,所述医疗应用服务器分别检测所述第一物联网设备和所述第二物联网设备的地理位置和工作状态,然后对所述第一物联网设备和所述第二物联网设备进行授权,从而确认病患用户的服务请求;
在医护人员到达病患用户位置后,通过病患用户通信设备检测第二物联网设备,并且经由医护人员通信设备检测第一物联网设备,所述医疗应用服务器根据检测结果来进行安全验证和服务活动授权。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医疗应用服务器响应于与病患用户注册相关的注册指令检索病患用户的标识信息和通信设备并对病患用户进行注册,并且所述医疗应用服务器检测并注册与病患用户相关的第一物联网设备;存储服务器对所述病患用户的标识信息、病患用户通信设备信息和第一物联网设备信息进行分类存储;医疗应用服务器响应于与医护人员注册相关的注册指令检索医疗人员的标识信息和通信设备信息并对医护人员进行注册,并且所述医疗应用服务器检测并注册与医护人员相关的第二物联网设备;存储服务器对所述医护人员的标识信息、医护人员通信设备信息和第二物联网设备信息进行分类存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慧谷人工智能研究院(南京)有限公司,未经慧谷人工智能研究院(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9878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