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海洋风电规划用海洋水文观测仪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91423.6 | 申请日: | 2017-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177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2 |
发明(设计)人: | 刘艳;刘玉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华英 |
主分类号: | G01C13/00 | 分类号: | G01C13/00 |
代理公司: | 宁波高新区永创智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64 | 代理人: | 李鑫 |
地址: | 315171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海洋 规划 水文 观测 | ||
海洋风电规划用海洋水文观测仪,包括浮台,浮台的顶面固定安装线轮,线轮的外周固定连接缆绳的一端,缆绳的另一端固定安装重锤,每个采样装置的顶面和底面分别开设通孔,每个采样装置上两个通孔的内壁分别固定连接同一个套筒的外周,每个套筒的内壁两侧分别开设凹槽,每个凹槽内第二连杆的另一端分别铰接连接同一个卡块的一侧,每个采样装置的顶面开设进水口,每个采样装置内活动安装锥形塞每个采样装置的底面固定安装气囊,气囊内分别固定安装气泵。本发明能够实现各海水层深度的精确取样,从而保证水文观测结果的全面性与准确性,推进海上风电场工程建设,海水能够快速进入采样装置,提高本发明的采样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文观测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海洋风电规划用海洋水文观测仪。
背景技术
重视并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加速推进海上风电建设,不仅可以带动海洋经济和装备制造发展,更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满足能源可持续供应,促进节能减排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海上风能资源评价工作还未系统开展,海洋水文测量、海底地质勘察工作也较薄弱,且这些工作条件艰苦、周期长,影响了海上风电场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海洋水文观测的传统方法是船舶逐个到达观测点,依次扔下海流和水深观测设备,并在船上观测,待观测时间满足要求后,测量效率低,逐个捞回设备,不仅费时费力,测量时间不能保证同时进行,观测数据需合并整理,非常繁琐,且无法满足不同海水深度的测量,导致测量结果可能会出现偏差,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海洋风电规划用海洋水文观测仪,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海洋风电规划用海洋水文观测仪,包括浮台,浮台的顶面固定安装线轮,线轮带有动力装置,动力装置为电机,线轮的外周固定连接缆绳的一端,缆绳的另一端固定安装重锤,浮台的顶面开设柱形孔,柱形孔的顶面和底面均与外界相通,缆绳和重锤均能够从柱形孔内穿过,缆绳上活动安装数个采样装置,采样装置均为内部中空结构,且采样装置能够从柱形孔内穿过,每个采样装置的顶面和底面分别开设通孔,每个采样装置上两个通孔的内壁分别固定连接同一个套筒的外周,每个套筒的顶面和底面均与外界相通,缆绳依次从套筒内穿过,采样装置能够分别沿缆绳滑动,每个套筒的内壁两侧分别开设凹槽,每个凹槽的外侧上部和下部分别铰接连接第一连杆的一端,第一连杆的另一端分别铰接连接第二连杆的一端,每个凹槽内第二连杆的另一端分别铰接连接同一个卡块的一侧,卡块能够分别位于对应的凹槽内,且卡块的内侧能够分别同时与缆绳的外周接触配合,每个凹槽的顶面和底面分别固定连接第一油缸的一端,第一油缸的另一端分别铰接连接对应的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的铰接点,每个采样装置的顶面开设进水口,进水口分别与对应的采样装置内部相通,每个采样装置内活动安装锥形塞,锥形塞的中心线分别与对应的进水口的中心线共线,锥形塞的外周能够分别与对应的进水口的内壁紧密接触配合,每个锥形塞的底面固定连接竖杆的顶面,竖杆的一侧分别固定连接横杆的一端,每个采样装置的内壁顶面固定连接第二油缸的一端,第二油缸的另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对应的横杆的顶面,每个采样装置的底面固定安装气囊,气囊内分别固定安装气泵,气泵的进气口分别与对应的采样装置内部相通,每个气泵的进气口内固定安装PTFE膜。
如上所述的海洋风电规划用海洋水文观测仪,所述的重锤的下部为锥形结构。
如上所述的海洋风电规划用海洋水文观测仪,所述的采样装置的下部为锥形结构。
如上所述的海洋风电规划用海洋水文观测仪,所述的卡块的内侧均为弧形结构。
如上所述的海洋风电规划用海洋水文观测仪,所述的采样装置的内壁一侧分别开设导向槽,横杆的另一端分别位于对应的导向槽内且能沿之滑动。
如上所述的海洋风电规划用海洋水文观测仪,所述的采样装置的内壁顶面分别固定连接隔板的顶面,隔板分别位于对应的进水口和第一油缸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华英,未经刘华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9142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