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凝土智能通水温控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82272.8 | 申请日: | 2017-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243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3 |
发明(设计)人: | 张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易阳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5/02 | 分类号: | E02D15/02 |
代理公司: | 西安亿诺专利代理有限公司61220 | 代理人: | 韩素兰 |
地址: | 710000 陕西省西安***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智能 通水 温控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混凝土智能通水温控系统。
背景技术
为了有效预防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危害性裂缝的产生,施工期间,在混凝土中预埋冷却水管,用循环冷却水带走混凝土硬化过程中产生的水化热,降低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升,是目前最为常用的一项关键混凝土温控防裂措施。然而现有大体积混凝土通水冷却技术的主要弊端有:(1)通过人工采集混凝土内部温度、冷却水管进/出口水温以及冷却水流量等温控信息工作量大,很难保证测量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2)现场施工人员根据经验调节冷却水流量,调整时间长,并且很难保证流量调整的合理性;(3)现有通水冷却控制系统精度不高、效率低,没有实现温控信息采集、传输、流量动态调节的闭环控制,调控工作没有实现智能化。因此,很难满足现代水利水电、土木工程等行业内大体积混凝土高质量快速施工的要求。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混凝土智能通水温控系统
本发明所述一种混凝土智能通水温控系统,其包括进水水包、出水水包、循环水管和测控单元,其中循环水管的一端连接进水水包,另一端连接出水水包,循环水管上设有温度传感器,进水水管的输出端设有流量测控装置,温度传感器和流量测控装置均分别连接在测控单元上。
优选地,所述进水水包和出水水包之间设有四通换热阀。
优选地,还包括上位主机,所述上位主机与测控单元通过无线方式连通。
优选地,所述温度传感器有若干个,均匀地分布在循环水管上。
优选地,所述温度传感器为PT1000温度传感器。
本发明所述一种混凝土智能通水温控系统,实现了混凝土内部温度、冷却水水温以及流量等信息的实时采集、无线传输、自动入库、自动分析以及冷却水流量的自动控制,整个过程无人工干预,实现了混凝土温控信息的智能化闭环控制,可为大体积混凝土的温控施工质量控制提供直接技术支撑和安全保障,对我国进入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手段的大坝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管控时代具有重大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系统连接示意图。
图中:1-进水水包、2-出水水包、3-循环水管、4-测控单元、5-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发明所述一种混凝土智能通水温控系统,其包括进水水包1、出水水包2、循环水管3和测控单元4,其中循环水管3的一端连接进水水包1,另一端连接出水水包2,循环水管3上设有温度传感器5,进水水管的输出端设有流量测控装置,温度传感器5和流量测控装置均分别连接在测控单元4上。
所述进水水包1和出水水包2之间设有四通换热阀。
还包括上位主机,所述上位主机与测控单元4通过无线方式连通。
所述温度传感器5有若干个,均匀地分布在循环水管3上。
所述温度传感器5为PT1000温度传感器5。
使用过程中,将循环水管3设置在混凝土建筑浇筑现场,测控单元4控制水在进水水包1、出水水包2中循环,数字温度传感器5、水管流量测控装置和四通换向阀门均与测控单元4连接,通过测控单元4将获得的温度和流量数据经无线或有线传输方式实时传输至上位主机,由上位主机中的分析软件平台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得出流量调整信息后,给测控单元4下达流量调节指令,测控单元4根据指令,控制水管流量测控装置进行流量动态调节,整个过程无人干预,实现了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的智能闭环控制。
本发明所述一种混凝土智能通水温控系统,实现了混凝土内部温度、冷却水水温以及流量等信息的实时采集、无线传输、自动入库、自动分析以及冷却水流量的自动控制,整个过程无人工干预,实现了混凝土温控信息的智能化闭环控制,可为大体积混凝土的温控施工质量控制提供直接技术支撑和安全保障,对我国进入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手段的大坝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管控时代具有重大意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易阳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陕西易阳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8227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