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组播流量转发端口的生成方法及相关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78236.4 | 申请日: | 2017-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188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发明(设计)人: | 周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华为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761 | 分类号: | H04L12/761;H04L12/709;H04L12/46;H04L12/931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熊永强 |
地址: | 10008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量 转发 端口 生成 方法 相关 设备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组播流量转发端口的生成方法及相关设备,方法包括:第一接入设备接收到远端接入设备发送的查询报文,生成第一动态路由器端口;第一接入设备向第二接入设备发送查询报文,以使第二接入设备生成第二动态路由器端口;第一接入设备接收到报告报文,根据报告报文生成第一子接口侧主机端口;第一接入设备通过第一动态路由器端口向远端接入设备发送报告报文,以使远端接入设备生成隧道侧主机端口;隧道侧主机端口用于将根据组播流量的地址信息获取到的组播流量发送给第一接入设备或第二接入设备;第一子接口侧主机端口用于将接收到的组播流量发送给点播用户设备。采用本发明可以解决双活接入下的组播流量转发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组播流量转发端口的生成方法及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VXLAN(Virtual eXtensible Local Area Network,虚似扩展局域网)是NVO3(Network Virtualization over Layer 3,三层网络上的虚拟网络)中的一种网络虚拟化技术,在VXLAN的接入点对虚拟机发出的数据包封装在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中,并使用物理网络的IP(Internet Protocol,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MAC(Media Access Control或者Medium Access Control,媒体访问控制)做外层封装,然后在IP网络上传输,到达目的地后由隧道终结点解封装并将数据发送给目标虚拟机。
目前在VXLAN网络中,对于组播流量采用的转发方式为头端复制转发,即对于作为组播源的接入设备向所有建立了头端复制列表的对端设备转发组播流量,然后接收端在BD(Bridge Domain,桥域)内进行广播该组播流量。
但是,为了保证VXLAN网络的可靠性,目前越来越多的采用两台接入设备同时保证接入功能的运行。双活接入就是一种通过m-lag(Multichassis Link Aggregation Group,跨设备链路聚合组)技术和虚拟VTEP(VXLAN Tunnel Endpoints,VXLAN隧道端点)技术将两台VXLAN的接入设备在VXLAN网络中虚拟成一台逻辑设备的技术。
而由于双活接入的引入,组播流量转发如果仍然按照原有的头端复制转发方式进行简单的转发,可能会导致组播流量无法到达目标虚拟机。因此,双活接入下的组播流量转发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组播流量转发端口的生成方法及相关设备,以期解决双活接入下的组播流量转发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组播流量转发端口的生成方法,包括:
当第一接入设备接收到远端接入设备发送的查询报文时,第一接入设备生成第一动态路由器端口;
第一接入设备通过互联链路向第二接入设备发送查询报文,查询报文被第二接入设备用于生成第二动态路由器端口;第一接入设备与第二接入设备为双活接入设备;
第一动态路由器端口和第二动态路由器端口均指向远端接入设备;
当第一接入设备接收到报告报文时,第一接入设备根据报告报文生成第一子接口侧主机端口;报告报文包括点播用户设备点播的组播流量的地址信息;
第一接入设备通过第一动态路由器端口向远端接入设备发送报告报文,报告报文被远端接入设备用于生成隧道侧主机端口;隧道侧主机端口指向第一接入设备或第二接入设备;
隧道侧主机端口用于将根据组播流量的地址信息获取到的组播流量发送给第一接入设备或第二接入设备;第一子接口侧主机端口用于将接收到的组播流量发送给点播用户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华为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华为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7823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