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面向3D打印的多尺度孔洞结构轻量化建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70375.2 | 申请日: | 2017-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859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0 |
发明(设计)人: | 王胜法;胡江北;李宝军;罗钟铉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T17/10;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梅洪玉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面向 打印 尺度 孔洞 结构 量化 建模 方法 | ||
面向3D打印的多尺度孔洞结构轻量化建模方法,属于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业设计制造领域。在给定特征约束和受力工况条件下,通过紧支撑径向基函数插值构建光滑的具有多尺度的多孔模型;将该多尺度多孔模型应用到轻量化建模中,并给出可行优化求解方案;通过3D打印得到实体实验模型,并对实验模型进行工程受力验证;根据工程验证结果分析,修正参数使得优化模型的孔洞变化更加逼近实际受力要求,并通过上述循环迭代过程,得到满足受力要求的轻量化模型。本发明能够真正实现实体模型的轻量化目的,使得模型轻量化设计优化周期大大缩短;设计得到的多孔结构具有光滑性、全连通性、可控性、准自支撑性,能够确保轻量化的有效性、可制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业设计制造领域,涉及一种面向3D打印的多尺度孔洞结构轻量化建模方法,适用于具有一般性的部件的轻量化问题,特别是适用于工程轻量化设计与制造。
背景技术
轻量化是现代制造领域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其主要目标是在保证产品可用性的基础上使质量尽可能的小。受轻量化结构设计与优化方法,以及制造手段等限制,传统轻量化设计往往存在结构简单、适用性(功能性)和可控性(结构和受力)不足,且设计周期长等问题。如何研发性能更加优越且可控的轻量化结构,以及利用高效的优化方法实现模型轻量问题求解,来改善和补充目前轻量化面临的问题,是进一步拓展轻量化应用的关键所在。
在轻量化结构方面,多孔结构具有密度低、强度高和渗透性好等优点,是轻量化材料及结构设计的重要方式,且在传统工程制造领域、新兴的微米和纳米制造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Nature、Science等权威杂志也纷纷报道相关研究成果。目前,应用最多的还只是简单的多孔结构,如蜂窝结构、支架结构等,前者结构具有较强的各向异性且内部非全连通,后者稳定性差且容易受力集中,这些导致了该类结构在适用性和可控性方面不足等问题,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另一方面,在数学理论中,三周期极小曲面具有多孔性、光滑性、连通性、多样性及可控性等诸多优点,能够很好地补充各领域轻量化设计中多样性需求。该类多孔结构由于难以制造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而3D打印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其应用提供了条件。因此,将数学理论上属性优越的周期性极小曲面应用到产品轻量化设计中,充分利用其特性来提高轻量化设计的适用性和可控性,符合轻量化发展需求,也是目前国内亟需填补的技术空白区。
鉴于上述原因,本发明利用3D打印在个性化方面的优势,利用周期性极小曲面构造多尺度的多孔结构,并进一步对模型进行轻量化建模,然后通过受力-体积迭代算法对建模问题优化求解,以及利用3D打印技术并通过实体模型验证、反馈等手段进行优化控制,构建具有“建模-优化-反馈控制”的完整模型轻量化框架。实验效果显示,该方法能够在满足实际受力情况下减重达60-70%,同时大大缩短了模型轻量化研发周期。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三周期极小曲面的多尺度多孔结构,热扩散的壳状模型轻量化方法,建立一整套具有数值模型模拟、3D打印、以及工程验证的模型轻量化建模系统,方法流程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多尺度多孔结构设计,基于该多孔结构的轻量化建模与优化,以及3D打印和工程验证。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面向3D打印的多尺度孔洞结构轻量化建模方法,其核心内容是在给定特征约束和受力工况(外力)条件下,通过紧支撑径向基函数插值构建光滑的具有多尺度的多孔模型。进一步,将该多尺度多孔模型应用到轻量化建模中,并给出可行优化求解方案;然后,通过3D打印得到实体实验模型,并对实验模型进行工程受力验证。进一步,根据工程验证结果分析,修正参数使得优化模型的孔洞变化更加逼近实际受力要求。最终,通过上述循环迭代过程,得到满足受力要求的轻量化模型。
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一)构造多尺度多孔结构
1.1)三周期极小曲面描述
三周期极小曲面通过隐式曲面φ(p)表示为如下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7037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不易变形的充气冲浪板
- 下一篇:一种防翻、防沉船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