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集雨池及用于干旱地区的自动补水灌溉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66885.2 | 申请日: | 2017-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509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5 |
发明(设计)人: | 白霞;郎建;吴军;孙源;邹兵华;吴文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25/02 | 分类号: | A01G25/02;A01G25/16;E03B3/02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敬川 |
地址: | 610072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集雨池 用于 干旱 地区 自动 灌溉系统 | ||
本发明属于生态恢复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能够根据干旱地区的降水情况自动补给水分的集雨池,以及包括上述集雨池的用于干旱地区的自动补水灌溉系统。集雨池包括池体、盖板、水分补给管、水分补给调节机构和水分补给感应井;池体上设有出水孔,水分补给管设置在池体内并与出水孔相连;水分补给调节机构包括驱动部分、传动部分和从动部分,从动部分设置在池体中并位于池体内的水面的上侧,从动部分通过拉绳与水分补给管相连,驱动部分漂浮设置于水分补给感应井中并通过传动部分与从动部分相连。该集雨池能够有效收集雨水,并根据干旱地区的降水情况及时向外补给水分,有效改善了干旱地区生态恢复困难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态恢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雨池及用于干旱地区的自动补水灌溉系统。
背景技术
干旱地区水电站在建设过程中会对地表植被造成扰动,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由于水分缺乏,生态恢复较为困难。针对这类地区生态恢复的问题主要是土壤水分不足;目前,对于这类地区的态恢复措施,主要采用人工灌溉等措施进行植被养护,以保证植物成活,从而恢复生态环境。
现有生态恢复水分补给主要有喷灌、滴管、漫灌等措施,这些措施均是在利用人工引水或水车进行抚育灌溉及后期灌溉,运行成本较高;对于无条件地区,则无法实施,同时养护期满后,无人再进行管护,因此植被恢复效果也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根据干旱地区的降水情况自动补给水分的集雨池。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集雨池,包括池体和设置在池体的顶部池口处的盖板,所述池体上设有出水孔,所述盖板上设有进水缝隙;还包括水分补给管、水分补给调节机构和水分补给感应井;
所述水分补给管设置在池体内,水分补给管的出水口与出水孔的进水口相连;
所述水分补给调节机构包括驱动部分、传动部分和从动部分,所述从动部分设置在池体中并位于池体内的水面的上侧,从动部分通过拉绳与水分补给管相连,所述驱动部分设置在水分补给感应井中并通过传动部分与从动部分相连,驱动部分浮在水分补给感应井内的水面上;
当水分补给感应井内的水面高于池体内的水面时,驱动部分上浮并通过传动部分带动从动部分向上运动,使得从动部分通过拉绳将水分补给管的进水口拉至池体内的水面的上侧;
当水分补给感应井内的水面低于池体内的水面时,水分补给调节机构向下运动,水分补给管的进水口没入池体内的水面以下。
进一步的是,所述水分补给调节机构还包括支撑架,所述驱动部分为浮球,所述传动部分为水分补给调节连杆,所述从动部分为轻质杆;所述水分补给感应井为两口并分别设置于池体外相对应的两侧,每口水分补给感应井中至少设有一个浮球,且每口水分补给感应井的内腔与池体的内腔之间均设有支撑架,所述水分补给调节连杆通过支撑架进行水平限位。
进一步的是,所述水分补给调节连杆呈倒“U”字形,其包括主动杆、连接杆和从动杆;所述连接杆可滑动地设置在支撑架上并能够上下运动,连接杆的一端通过主动杆与浮球连接,连接杆的另一端通过从动杆与轻质杆连接。
进一步的是,所述进水缝隙至少为两条,并沿盖板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干旱地区的自动补水灌溉系统,包括集雨池、水分补给通路和种植槽;所述集雨池为任意一种上述的集雨池;所述水分补给通路的进水端与出水孔的出水口相连,水分补给通路的出水端与种植槽的内部连通。
进一步的是,所述种植槽的内部从下往上依次设置有雨水收集与补充层和种植土层,种植槽上设有水位调节孔,所述水位调节孔的进水口与种植土层相对应。
进一步的是,所述雨水收集与补充层由碎砾石填充构成,所述种植土层由种植土填充构成。
进一步的是,所述种植槽主要由马道平台、边坡和设置在马道平台上的外边墙围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6688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