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窥镜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53406.3 | 申请日: | 2016-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443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2 |
发明(设计)人: | 原口直之;真田崇史;土桥伸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61B1/05 | 分类号: | A61B1/05;A61B1/06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021 | 代理人: | 刘文海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窥镜 | ||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6107720407、申请日为2016年8月30日、发明名称为内窥镜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窥镜。
背景技术
以往,在医疗领域或工业领域中,用于拍摄患者的体内、设备或构造物的内部的内窥镜正在普及。关于这种内窥镜,在被插入到观察对象的内部的插入部中,通过物镜系统使来自摄像部位的光成像于图像传感器的受光面。内窥镜将其成像光转换为电信号,并作为影像信号而经由信号线缆向外部的图像处理装置等发送。
例如在医疗领域使用的内窥镜中,为了减轻受术者的负担,对于被插入到受术者的体内等的前端侧的插入部的外径,进一步的细径化很重要。以往,通常直径的经口内窥镜的最大外径为8mm~9mm左右。因此,存在以下情况:在插入时容易碰触舌根部,使受术者随之发生呕吐、呼吸困难。因此,近年来,细径的经鼻内窥镜正快速普及。细径的经鼻内窥镜的最大外径为以往的经口内窥镜的大约一半即5mm~6mm左右。因此,细径的经鼻内窥镜能够经鼻插入,再结合细到5mm左右这一情况,从而多数情况下呕吐反射少,也不太担心插入。
例如图33所示的专利文献1的电子内窥镜系统501主要包括内窥镜503、光源装置505、视频处理器507以及监视器509。内窥镜503构成为具有长条且细长的插入部511、操作部513以及作为电线缆的通用线缆515。内窥镜503的插入部511构成为从被插入到受术者的前端侧起依次具有前端部517、弯曲部519以及挠性管部521。操作部513构成为具有操作部主体523以及使各种处置器具贯通于插入部511的处置器具通道贯通部525。在操作部主体523配设用于使弯曲部519进行弯曲操作的弯曲操作旋钮527。弯曲操作旋钮527包括用于使弯曲部519沿上下方向进行弯曲操作的UD弯曲操作旋钮529和用于使弯曲部519沿左右方向进行弯曲操作的RL弯曲操作旋钮531。
另外,图34所示的专利文献2的内窥镜533在前端部具备外筒535。在外筒535设置有被所填充的遮光性材料537覆盖的摄像机构539。摄像机构539具备在一个表面具有受光部541的摄像元件543、覆盖摄像元件543的设置有受光部541的表面的罩构件545、以光学方式与摄像元件543的受光部541结合的透镜部件547以及挠性印刷线路板549。透镜部件547从物体侧起具有物镜罩构件551、光圈553、平凸透镜555、平凸透镜557以及将它们固定的镜筒559。平凸透镜557与罩构件545之间通过粘接剂561来固定。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3/031276号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3/146091号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对内窥镜要求外径的更小型化(例如专利文献1的前端侧或专利文献2的物体侧即插入部的外径的细径化)。这是基于如下的医学要求:不仅是上述的既有的细径的经鼻内窥镜,还想要插入到既有的细径的经鼻内窥镜难以插入受术者的体内的部位(例如血管那样的直径非常细的管、孔)来观察其内部的详情。
然而,关于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内窥镜503,从该文献的图1所示的外观以及应用例的记载(例如为了插入到生物体的上部或下部的消化器官而插入部511具有可挠性的所谓软性镜)可推测出主要是被插入到人体的消化管的内窥镜。因此,难以插入到例如人体的血管那样的直径非常细的管、孔来观察其内部。
另外,对于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内窥镜533,在摄像机构539中,摄像元件543和挠性印刷线路板549的外径在半径方向上大于镜筒559的外径。除此之外,内窥镜533形成为以下结构:将包括这些构件的摄像机构539收容于外筒535,通过填充于外筒535的遮光性材料537覆盖摄像机构539。因此,成为摄像元件543和挠性印刷线路板549从镜筒559向半径方向的外侧超出的距离以及外筒535的厚度不利于小型化的结构。另外,由于设为外筒535是必须的,因此零件件数多,成本也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状况而完成的,提供一种对于内窥镜能够实现小型化(例如前端侧的插入部位的外径的细径化)以及成本降低的内窥镜。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5340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内窥镜
- 下一篇:具有生理检测功能的智能坐便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