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间接式隧道上坑道收敛测量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38824.5 | 申请日: | 2017-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269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6 |
发明(设计)人: | 明祖涛;黄海军;郑世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主分类号: | G01B5/02 | 分类号: | G01B5/02 |
代理公司: | 武汉知产时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38 | 代理人: | 龚春来 |
地址: | 43007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间接 隧道 坑道 收敛 测量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间接式隧道上坑道收敛测量方法及装置,所述装置包括:隧道壁嵌入装置、支撑装置、固定装置、钩挂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安装在所述隧道壁嵌入装置上;所述固定装置及钩挂装置安装在所述支撑装置上,所述方法具体为:所述隧道壁嵌入装置可安装在隧道的上坑道或下坑道的侧壁上,所述钩挂装置用来在所述隧道壁嵌入装置安装在隧道的上坑道侧壁处时钩挂一锤球,所述固定装置用来在所述隧道壁嵌入装置安装在隧道的下坑道侧壁处时固定一钢尺,所述钢尺上安装辅助读数尺,所述锤球及辅助读数尺计算得到上坑道收敛测量装置收敛量而最终得到隧道断面收敛量。本发明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测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间接式隧道上坑道收敛测量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城市地铁为了进行监控量测,需要对隧道进行收敛测量,隧道收敛测量的观测点位于隧道两侧,而地铁隧道中光线较暗,且灰尘大,不便使用全站仪进行测量,施工单位一般采用收敛计进行收敛测量,而部分隧道采用两级或者多级台阶开挖,故需要布设两对甚至两对以上收敛点进行测量,当下坑道开挖以后,上坑道的一对收敛点因离地面太高而很难再使用收敛计进行测量。针对这种问题,目前普遍采用全站仪进行三角高程测量。实践和研究表明,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法用于隧道收敛测量有较大缺陷,主要体现在数据质量的稳定性较差,粗差出现频率过高,可靠性不足,容易对隧道收敛程度造成误判。因此,找到一种方便精确且测量数据质量稳定的方法就成为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间接式隧道上坑道收敛测量方法及装置,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间接式隧道上坑道收敛测量方法及装置,所述装置包括:隧道壁嵌入装置、支撑装置、固定装置、钩挂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安装在所述隧道壁嵌入装置上;所述固定装置及钩挂装置安装在所述支撑装置上,所述隧道壁嵌入装置可安装在隧道的上坑道或下坑道的侧壁上,所述钩挂装置用来在所述隧道壁嵌入装置安装在隧道的上坑道侧壁处时钩挂一锤球,所述固定装置用来在所述隧道壁嵌入装置安装在隧道的下坑道侧壁处时固定一钢尺,所述钢尺上安装辅助读数尺,所述锤球及辅助读数尺计算得到上坑道收敛测量装置收敛量而最终得到隧道断面收敛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间接式隧道上坑道收敛测量方法及装置,通过将上坑道收敛测量装置的收敛量转移到下坑道收敛测量装置进行测量,不必攀登到高处进行测量;一个断面的两对收敛点只需要测量下坑道的收敛量即可,上坑道的收敛量可以根据下坑道收敛量以及钢尺上的读数进行计算。该方法避免使用全站仪进行隧道收敛测量,能有效提高隧道收敛测量的可靠性,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该方法元器件制作简单,能有效降低监测费用;且操作简便,实用性强,能大大减轻监测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间接式隧道上坑道收敛测量方法的整体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间接式隧道上坑道收敛测量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间接式隧道上坑道收敛测量装置工作原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间接式隧道上坑道收敛测量装置在隧道内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描述,下文中提到的具体技术细节,如:方法等,仅为使读者更好的理解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本发明仅局限于以下技术细节。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间接式隧道上坑道收敛测量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由硬件装置实现。请参阅图1,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间接式隧道上坑道收敛测量方法的整体流程图,具体步骤包括:
S101:在隧道上坑道与下坑道以铅锤方向在一直线上安装收敛测量装置。
S102:在下坑道收敛测量装置的固定装置上安装钢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3882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