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梯升降钢丝绳打滑检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37507.1 | 申请日: | 2017-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021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8 |
发明(设计)人: | 杨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联洲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B5/00 | 分类号: | B66B5/00;B66B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连平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梯 升降 钢丝绳 打滑 检测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梯升降钢丝绳打滑检测装置,其包括设置在电梯井内的升降驱动机构、轿厢、检测组件、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控制系统、报警器,升降驱动机构与轿厢固定连接,升降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电梯井内的主驱动装置以及偏导轮。本发明通过常规控制器件实现了钢丝绳打滑检测,电路简单,故障率低,运行稳定可靠,使用效果良好。将检测开关成对使用,可有效防止打滑时铁块正好与检测开关接近这一现象的出现,提高了钢丝绳打滑检测的准确性。本发明的检测开关采用霍尔检测开关、电容式检测开关或光电式检测开关,具有无触点、低功耗、长使用寿命、响应频率高等特点,能在各类恶劣环境下可靠工作,故障报警信号准确,信号干扰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梯升降钢丝绳打滑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电梯的构成,如众所周知,吊桶状吊挂在滑轮上的主钢丝绳的一端连接轿厢,另一端连接平衡块,电动机的驱动引起的滑轮旋转,并使主钢丝绳与滑轮的沟卡合,利用接触时的相互摩擦力使轿厢升降。可是,因滑轮和主钢丝绳的各自磨损而使摩擦力降低时,有可能因滑轮和主钢丝绳的滑动发生事故。为了将这样的事故防患于未然,检查者应定期测定滑轮与主钢丝绳的滑动量。通常的测定方法是使轿厢停止在任意层(滑轮位于井内的场合最下层除外),分别给滑轮和主钢丝绳作记号,决定基准位置,测定使轿厢一个往复时的滑轮和主钢丝绳的偏离,将该偏离作为滑轮和主钢丝绳的滑动。但是,用该方法,不仅在准备测定时要花费时间,而且只能进行精度低的测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电梯升降钢丝绳打滑检测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措施如下:
一种电梯升降钢丝绳打滑检测装置,其包括设置在电梯井内的升降驱动机构、轿厢、检测组件、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控制系统、报警器,升降驱动机构与轿厢固定连接,升降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电梯井内的主驱动装置以及偏导轮,主驱动装置和偏导轮上绕设有钢丝绳,钢丝绳的一端悬吊有轿厢,另一端悬吊有配重块;检测组件设置在主驱动装置的驱动轮的正上方,检测组件包括至少两组检测开关,检测开关固定在检测支架上,通过开关电源供电,在每组检测开关的回路中连接一个中间继电器,每个中间继电器控制回路中连接一个时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的控制开关并联,接入一延时继电器控制回路,延时继电器的控制开关输出信号连接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进一步与报警器电连接;主驱动装置的驱动轮的边缘上设置有与检测开关配合使用的铁块。
轿厢包括轿厢壁,轿厢壁为不锈钢制成,其最下端设置有紧急坠落缓冲器,紧急坠落缓冲器包括速度检测器和坠落缓冲组件,坠落缓冲组件包括一级缓冲器、二级缓冲器,一级缓冲器、二级缓冲器分别包括呈圆柱形,且用于填充缓冲介质的缸体,在该缸体的开口端密封设有缸盖,缸盖的中心通孔中密封活动配合有一活塞杆,该活塞杆的右端设有用于调节介质往返流量的活塞体组件,该活塞体组件适于在缸体内做活塞运动,且与缸体的内壁活动密封配合;其中,一级缓冲器的缸体构成二级缓冲器的活塞杆组件;轿厢壁的一个侧面设置有电梯门,轿厢的下部设置有载重均匀检测组件,载重均匀检测组件包括设置在轿厢底部上的多个支撑柱,支撑柱上套设有弹簧,支撑柱的最上端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与信号接收器电连接,弹簧的自由长度高于支撑柱的高度,弹簧的上端铺设有踩踏板件。
轿厢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位置传感器,位置传感器与控制系统电连接,用于感应轿厢的升降位置。
轿厢的正下方设置有轿厢缓冲机构,轿厢缓冲机构设置在电梯井的坑底。
配重块的正下方设置有配重块缓冲机构,配重块缓冲机构设置在电梯井的坑底。
主驱动装置为卷扬机,包括驱动部件和驱动轮,检测开关采用霍尔检测开关、电容式检测开关或光电式检测开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联洲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联洲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3750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