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紫色象草与桑树的套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34707.1 | 申请日: | 2017-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733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30 |
发明(设计)人: | 易显凤;赖志强;姚娜;韦锦益;丘金花;陈冬冬;史静;廖晓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壮族自治区畜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17/00 | 分类号: | A01G17/00;A01G22/00;A01C1/08;A01C21/00;A01G13/00;C05G3/00;C05G3/60;C05F17/20;C05G1/00;A01N65/12;A01N33/22;A01N65/42;A01P1/00;A01P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40 | 代理人: | 韦玲双 |
地址: | 530002 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紫色 桑树 套种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紫色象草与桑树的套种方法,具体包括步骤(1)紫色象草种茎处理:将成熟紫色象草种茎砍成二节一段,选择一段两芽种茎,接着将种茎使用抗菌液浸泡0.5‑1.5分钟取出自然晾放,所述抗菌液由以下原料按照重量份数混合制成,山茱萸提取液1‑5份、蛇目菊提取液3‑8份、狼把草提取液3‑5份、80‑100g/L红糖、10‑15g/L复硝酚钠;(2)整地;(3)套种;(5)田间管理;(4)收割。优点:经过研究发现在种植紫色象草期间,象草的根系发达,且根系具有吸附一点重金属的能力,降低了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施加了自主研发的基肥后提高了吸附能力,大大降低了桑叶中的重金属含量,在进行喂食蚕虫时提高蚕虫的吐丝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紫色象草与桑树的套种方法。
【背景技术】
桑树(Morus alba L.)属于桑科(Moraceae)桑属(Morus),是一种雌雄异株植物,被广 泛用于养蚕饲料等。蚕虫的成活率不仅仅为养殖的环境,重点还包括了喂食的桑叶品质紧密 影响着蚕虫的存活率、生命活力等。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环境中排放的重金属污染物质 日益增多,导致局部地方的重金属含量多少提高,因为找到一种在种植桑树期间能降低桑叶 中重金属含量的种植方法迫在眉睫。
紫色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Schumab cv.Purple)原产于巴西,具有植株高大、根系 发达、茎杆和叶片呈紫色、无性繁殖、耐寒、抗逆性强分蘖多、产量高,紫色象草根系发达, 密封地面快,覆盖强度大,固土保水能力强。因此,紫色象草是一种饲用和生态兼备的优良 草种,值得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紫色象草与桑树的套种方法,经过研 究发现在种植紫色象草期间,象草的根系发达,且根系具有吸附一点重金属的能力,降低了 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施加了自主研发的基肥后提高了吸附能力,大大降低了桑叶中的重金 属含量,在进行喂食蚕虫时提高蚕虫的吐丝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紫色象草与桑树的套种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紫色象草种茎处理:将成熟紫色象草种茎砍成一节一段,选择一节两芽种茎,接着 将种茎使用抗菌液浸泡0.5-1.5分钟取出自然晾放,
所述抗菌液由以下原料按照重量份数混合制成,山茱萸提取液1-5份、蛇目菊提取液3-8 份、狼把草提取液3-5份、80-100g/L红糖、10-15g/L复硝酚钠;
(2)整地:选择土质肥沃的田地开穴,每穴的株距为20-30厘米×200-300厘米,每穴播 种前施加基肥,每穴0.1千克,接着将紫色象草种茎播放置与沟内,翻土将紫色象草种茎覆盖, 浇水至含水量为60%,每行播种的紫色象草种茎每株间距为30-40厘米,播种10天后观察种茎 苗的长势,进行补苗处理;
所述基肥由以下原料制备得到:氮磷钾15:15:15的复合肥、E.cancerogenus肠杆菌、P. amygdali假单胞菌、P.corrugata假单胞菌、葡萄糖按照重量比为 100:0.01-0.05:0.02-0.03:0.01-0.02:0.1-0.3进行混合后使用;
(3)套种:在进行紫色象草补苗的同时将长势健壮、根系发达的高15-18厘米的桑树苗 套种在每行紫色象草中间的位置上,桑树苗的株距为80-120厘米×200-300厘米;
(4)田间管理:
a、待紫色象草种茎长出的幼苗高20-30厘米后给紫色象草喷施叶面肥,施肥量为100-150 公斤/亩;
b、待紫色象草高至至40-50厘米后,对种植地喷施除草剂进行除草处理,喷施量为50-60 公斤/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畜牧研究所,未经广西壮族自治区畜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3470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