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辐条的新型轮胎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31986.6 | 申请日: | 2017-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190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3 |
发明(设计)人: | 杨建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建伟 |
主分类号: | B60C17/00 | 分类号: | B60C17/00;B60C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世誉鑫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68 | 代理人: | 刘秀珍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襄阳***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辐条 新型 轮胎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轮胎领域,具体为一种带辐条的新型轮胎。
背景技术
传统轮胎公路上行驶,对轮胎造成的损害最有可能的就是扎钉子,补胎麻烦,拆轮胎还得扒胎、打磨、修补、装回轮毂、打气再装回轮胎,这一套流程说着容易,操作的时候极为困难;虽然米其林Tweel轮胎与米其林无空气轮胎也具有不爆胎的情况,但是,车辆在行使经过障碍物时,可变形的弹簧板车辐与车辋变形时噪音太大,不适用于小汽车,而且,车辐的结构,容易有泥垢搅入车轮,阻碍车轮运转,且不易清洗,无空气轮胎承重较低、速度不能过高,舒适性差,在行驶过程中容易颠簸,同时还会增大阻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辐条的新型轮胎,它能有效的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辐条的新型轮胎,包括胎面(1)、辐条(2)、胎体(3)、轮毂(4);其特征在于:所述胎面(1)、辐条(2)、胎体(3)三者依次连接,且通过硫化成型结构,所述胎体(3)与轮毂(4)之间形成一个中空的内腔。
进一步,所述的一种带辐条的新型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辐条(2)与胎面(1)向上倾斜相交,且每个辐条(2)位于两个相邻的凹槽(5)之间。
进一步,所述的一种带辐条的新型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体(3)内靠轮毂(4)两测分别设有一圈钢圈(6)。
进一步,所述一种带辐条的新型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毂(4)为分体结构,且由轮毂Ⅰ和轮毂Ⅱ组成,所述轮毂Ⅱ上设有一定间距的螺栓孔(9),所述轮毂Ⅰ和轮毂Ⅱ通过内六角螺栓(8)连接,且连接处设有密封圈(7)。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轮胎在胎体外设置辐条结构,能够避免胎体被钉子穿破,爆胎漏气的情况,增加了使用寿命;胎体的设置增加了内部的支撑结构,能够提高轮胎的承受能力及运行速度,同时,使轮毂与辐条更合理的连接;车毂与车毂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拆卸便捷,且密封性好;辐条的设计采用与胎面成一定角度的倾斜相交,使车轮在运行时减少阻力,还能给轮胎和刹车盘散热,同时,当有泥垢进入时能及时甩出,避免车轮堵塞、变形;辐条内接胎体,可以达到减震消减噪音的效果,适用性强。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中:胎面-1、辐条-2、胎体-3、轮毂-4、凹槽-5、钢圈-6、密封圈-7、内六角螺栓-8、螺栓孔-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辐条的新型轮胎,包括胎面(1)、辐条(2)、胎体(3)、轮毂(4);胎面(1)、辐条(2)、胎体(3)三者依次连接,且通过硫化成型;胎面(1)上设有凹槽(5),辐条(2)与胎面(1)向上倾斜相交,倾斜角度以及辐条的形状跟数量可以根据实际车型而调整,且每个辐条(2)位于两个相邻的凹槽(5)之间;首先胎体(3)与轮毂Ⅰ固定,然后轮毂Ⅰ和轮毂Ⅱ通过内六角螺栓(8)连接,且连接处设有密封圈(7),通过充气使胎体(3)与轮毂(4)之间形成一个中空的内腔;胎体(3)与辐条(2)的比例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车型的需要做适当的调整。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建伟,未经杨建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3198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