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能够有效减少触点回跳的电磁继电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21606.0 | 申请日: | 2017-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337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3 |
发明(设计)人: | 李志坚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宏远达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50/04 | 分类号: | H01H50/04;H01H50/54;H01H50/56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连耀忠 |
地址: | 3610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能够 有效 减少 触点 电磁 继电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够有效减少触点回跳的电磁继电器,包括静簧和基座;所述静簧包括静簧片和静触点,所述静簧片安装在基座上,所述静簧片设有静触点安装部,所述静触点固定于静簧片的静触点安装部的一面;所述静簧片的静触点安装部中,在对应于静触点的背面设有第一倾斜部;所述基座中,在对应于所述第一倾斜部的位置设有第二倾斜部,当静簧片装于基座时,所述静簧片的第一倾斜部与所述基座的第二倾斜部相接触。本发明一方面,能够保证静簧与底座/基座接触的可靠性,从而有效减少触点回跳;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少装配过程中毛屑的产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够有效减少触点回跳的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电磁继电器通常包括动簧、静簧和基座(或底座)等部件,动簧与静簧相配合实现触点的接触和分离,静簧通常固定在基座上。现有的电磁继电器,在动、静触点接触的瞬间会产生回跳现象,触点回跳现象对触点会造成很大危害,它不仅会加剧触点磨损,甚至会导致触点粘结,从而影响了继电器的可靠性。
因而,如何减少触点回跳是继电器生产厂家所急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增加静簧强度或厚度,以及减少动触点的重量来减少动能,这些方案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减少触点回跳的效果,但是因为国家标准对动、静簧片有厚度、质量方面的标准要求,所以只能有限的增加或减少,所以效果不明显。现有技术的电磁继电器,通常是在安装静簧片的底座/基座上设置规则的挡墙,让挡墙垫在背对静触点一面的静簧片处,在触点接触的瞬间,让静簧回退接触挡墙,将能量释放在底座/基座上,从而减少触点回跳的次数。现有技术的这种减少触点回跳的方案,由于静簧片和底座/基座(挡墙)两个零件的加工误差或是变形,会导致两个零件不接触,造成起不到减少触点回跳的弊端。另外,当静触点固定在静簧片的下端面时,底座/基座难以在对应于安装静触点的静簧片上端面来实现减少触点回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减少触点回跳的电磁继电器,通过结构改进,一方面,能够保证静簧与底座/基座接触的可靠性,从而有效减少触点回跳;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少装配过程中毛屑的产生。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能够有效减少触点回跳的电磁继电器,包括静簧和基座;所述静簧包括静簧片和静触点,所述静簧片安装在基座上,所述静簧片设有静触点安装部,所述静触点固定于静簧片的静触点安装部的一面;所述静簧片的静触点安装部中,在对应于静触点的背面设有第一倾斜部;所述基座中,在对应于所述第一倾斜部的位置设有第二倾斜部,当静簧片装于基座时,所述静簧片的第一倾斜部与所述基座的第二倾斜部相接触。
所述静簧片的第一倾斜部为第一斜面,所述基座的第二倾斜部为第二斜面,当静簧片装于基座时,所述静簧片的第一斜面与所述基座的第二斜面相接触。
所述静簧片的第一倾斜部为第一球面或第一弧形面,所述基座的第二倾斜部为第二斜面,当静簧片装于基座时,所述静簧片的第一球面或第一弧形面与所述基座的第二斜面相接触。
所述静簧片的第一倾斜部为第一斜面,所述基座的第二倾斜部为第二球面或第二弧形面,当静簧片装于基座时,所述静簧片的第一斜面与所述基座的第二球面或第二弧形面相接触。
所述静簧片的第一倾斜部为第一球面或第一弧形面,所述基座的第二倾斜部为第二球面或第二弧形面,当静簧片装于基座时,所述静簧片的第一球面或第一弧形面与所述基座的第二球面或第二弧形面相接触。
所述静簧片的第一斜面的边沿还设有倒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宏远达电器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宏远达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2160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