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6-[2-羟基-3-(烷胺基)丙氧基]苯并呋喃类化合物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19258.3 | 申请日: | 2017-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278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2 |
发明(设计)人: | 胡春;郭万欣;王琳;金丽萍;周国军;杨俊;渠冰雪;王海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药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307/80 | 分类号: | C07D307/80;A61K31/343;A61P9/04;A61P9/08;A61P9/10;A61P9/12;A61P13/12 |
代理公司: | 沈阳飞扬灵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55 | 代理人: | 靳玲 |
地址: | 11001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羟基 胺基 丙氧基 呋喃 化合物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涉及6‑[2‑羟基‑3‑(烷胺基)丙氧基]苯并呋喃类化合物及其应用。6‑[2‑羟基‑3‑(烷胺基)丙氧基]苯并呋喃类化合物,包括该类化合物的立体异构体和药学上适用的盐,其结构通式如下:其中,R如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述。本发明的6‑[2‑羟基‑3‑(烷胺基)丙氧基]苯并呋喃类化合物以及该类化合物药学上适用的酸加成的盐可以与现有药物合并或单独使用,用于治疗血管平滑肌痉挛性疾病药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涉及6-[2-羟基-3-(烷胺基)丙氧基]苯并呋喃类化合物及其应用。该类化合物可作为治疗血管平滑肌痉挛性疾病药物。
背景技术:
高血压是当今全球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而高血压诊治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均低。在西方发达国家成年人口中,高血压的发生率为30%~40%,并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在发展中国家中,高血压的发生率更高。我国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记录了过去50年高血压患病率,从 1959年的5%、1979年的7%、经2008年的18.8%到最近几年报道的21%左右,患病率增加了约4倍,患者达到2亿。目前我国约有1.3亿高血压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在已知自己患有高血压的人群中,约有3000 万没有治疗;在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中,有75%患者的血压没有达到控制目标。因此,我们面临的高血压防治任务仍十分艰巨。
高血压的致病因素较多,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为年龄、性别、种族、地理区域、家族遗传等;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钠低钾膳食、吸烟饮酒、超重和肥胖,精神紧张以及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等健康状况。关于高血压发病机制,目前有以下学说:(1)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导致高血压,包括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因子/收缩因子系统紊乱、NO/NO合成酶系统等。(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失衡。(3)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4)血管平滑肌细胞在各种因素刺激下增殖导致高血压发生。(5) 炎性反应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关。
高血压的治疗可通过多种靶点进行控制,其中主要的靶点包括钙通道和钾通道、肾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血管紧张素II受体、盐皮质激素受体、α-肾上腺素能受体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5-羟色胺受体、多巴胺受体和咪唑啉受体,其他靶点还有前列环素、内皮素、磷酸二酯酶、β-羟-β- 甲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等。
目前最常用的五类一线降压药物包括钙拮抗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和β-受体阻断剂。这些降压药物种类繁多,不同降压药物适应于不同的症状,但是所有降压药物都存在不同的副作用,有的甚至引起其他并发症。设计开发具有多靶点治疗且不良反应尽可能少的高血压药物至关重要。
血管平滑肌强烈收缩致痉挛可引起多种疾病,如高血压及其带来的多种并发症,所以研究血管平滑肌舒张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对治疗高血压进而减少对靶器官的损害,降低脑卒中、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合并症等疾病的发病率均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临床上常采用联合给药方式来代替只用一种单靶点药物不能起到良好降压效果的治疗方法。而单一化合物在代谢过程中造成的肝肾负担显然要小于多种化合物。要比联合用药更安全,同时能更多的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因此,开发一种活性更好的单一的化合物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研究的热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抗高血压药物,该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可以与现有药物合并或单独使用。本发明涉及式I 化合物,及其立体异构体,其前体药物和药物活性代谢物,以及上述化合物的药学上可接受的盐:
其中,
R可以独立地选自H,卤素,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0烷基、C1-C10 烷氧基,所述取代基为C1-C10烷基、C1-C10烷氧基、卤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药科大学,未经沈阳药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1925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