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缆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1118897.8 申请日: 2016-07-10
公开(公告)号: CN107910111A 公开(公告)日: 2018-04-13
发明(设计)人: 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 蒋志超
主分类号: H01B7/04 分类号: H01B7/04;H01B7/17;H01B7/18;H01B7/28;H01B7/29;H01B7/42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213000 ***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电缆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缆,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充电装置电缆。

背景技术

新能源电动汽车与传统汽车相比,具有运行平稳、无噪声、无污染、低碳排放、高安全等特性,而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已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随着电动汽车的大范围推广及产业化应用,电动汽车充电桩电缆需求量也随之倍增。由于充电桩用电缆负荷电流值较大(最大约达400A),电缆通电运行中导体易发热,以及在使用过程中频繁拖拽移动,长期暴露于室外环境,易受汽车碾压、日光照射、空气氧化、湿水环境以及酸碱化合物等因数的破坏腐蚀,因此,需对充电桩用电缆的耐氧化、耐候性、耐磨性以及抗机械外力等性能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充电桩电缆(CN201320068080),该电缆由内向外依次为:多根相互绞合的绝缘线芯、绕包带、编织层、外护套,所述绝缘线芯由内向外依次为镀银铜导体和绝缘层,于所述绝缘线芯之间,以及所述绝缘线芯与绕包带之间设置有填充物,填充物选自非吸湿性材料,编织层为钢丝编织,所述电缆外径为8~30mm。

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直流充电桩专用电缆(CN201420171093),包括缆芯,缆芯外周由内向外依次绕包有OPP 绕包带、无纺布绕包带以及护套,缆芯包括连接确认线缆、通信线缆、正极电源线、负极电源线以及接地线,连接确认线缆包括外部绕包有OPP 绕包带的两根连接确认线和一根芳纶纱线,通信线缆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置有OPP 绕包带、镀锡铜丝编织层、绝缘层的线芯,线芯包括两根通信线和一根芳纶纱线,正极电源线、负极电源线、接地线均由外部设置有绝缘层的导体组成,导体由多股铜丝绞合而成,缆芯内的间隙部分均设置有填充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电缆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具有高强度、高韧性、耐磨、耐油、耐老化、无卤低烟低毒的特点;具有优异的弯曲性能和屏蔽性能,以及突出的导热散热性能的电动汽车充电装置电缆。

本发明的电动汽车充电装置电缆,包括三条动力线芯,一条信号控制线芯;包裹所述三条动力线芯和一条信号控制线芯的编织层;填充在所述编织层和所述三条动力线芯、一条信号控制线芯之间的树脂填充层;挤包在所述编织层外的外护套;所述动力线芯由导体,挤包在所述导体外的绝缘层组成;所述信号控制线芯由包括三条信号传输控制线;包裹三条信号传输控制线的绕包层;填充在所述绕包层和所述三条信号传输控制线之间的树脂屏蔽层。

作为优化,该电动汽车充电装置电缆,包括三条动力线芯,一条信号控制线芯;包裹所述三条动力线芯和一条信号控制线芯的PET编织网管层;填充在所述PET编织网管层和所述三条动力线芯、一条信号控制线芯之间的树脂填充层;挤包在所述PET编织网管层外的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外护套;所述动力线芯由多股软铜丝绞合导体,挤包在所述多股软铜丝绞合导体外的热塑性聚酯弹性体绝缘层组成;所述信号控制线芯由包括三条信号传输控制线;包裹三条信号传输控制线的特氟龙胶带绕包层;填充在所述特氟龙胶带绕包层和所述三条信号传输控制线之间的树脂屏蔽层。

作为优化,该电动汽车充电装置电缆,三条信号传输控制线均由镀锡铜包钢导体,挤包在所述镀锡铜包钢导体外的绝缘护层组成。

作为优化,该电动汽车充电装置电缆,所述树脂屏蔽层和树脂填充层,均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制成:丙烯酸树脂65~70份、水性聚氨酯树脂35~40份、异构醇聚氧乙烯醚1~1.2份、平均粒径40nm纳米钛酸锶2~2.5份、平均粒径30nm纳米铁酸锌3~4份、二乙二醇单丁醚3~4份、平均粒径20um羟基磷灰石4~5份、醋酸仲丁酯2~3份、乙酰丙酮钛1.2~1.5份、平均粒径8um二氧化硅18~20份、平均粒径4um煅烧高岭土粉10~12份、平均粒径2um亚氧化钛4~5份、没食子酸丙酯1~1.5份、赤藻糖酸钠2~2.5份。

该电动汽车充电装置电缆,树脂屏蔽层和树脂填充层所用复合树脂,均通过以下方法制成:

(1)将异构醇聚氧乙烯醚1份,加入到20份的纯净水中,然后加入平均粒径40nm纳米钛酸锶2份、平均粒径30nm纳米铁酸锌3份;用磁力搅拌机搅拌5分钟,在85℃条件下超声波震荡120分钟;然后在90℃烘箱中干燥6小时;

(2)将乙酰丙酮钛1.2份、平均粒径8um二氧化硅18份、平均粒径4um煅烧高岭土粉10份、平均粒径2um亚氧化钛4份,加入高速捏合机混合加热到90~100℃,混合均匀;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蒋志超,未经蒋志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1889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