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合成气制取低碳烯烃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06883.4 | 申请日: | 2017-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242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1 |
发明(设计)人: | 毛继平;郝代军;韩海波;秦毓辰;张国良;陈新宇;何文;江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9/80 | 分类号: | B01J29/80;B01J29/85;B01J29/48;B01J37/03;B01J37/08;B01J37/10;C07C1/04;C07C11/02;C07C11/04;C07C11/06;C07C11/08;C07C11/09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蔡蓉 |
地址: | 10000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合成气 制取 烯烃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合成气制取低碳烯烃的方法。方法为:使合成气在多功能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费托合成‑裂解反应,反应温度为250‑400℃,反应压力为0‑5MPa,原料气总体积空速为1000‑10000h‑1,再从反应产物中分离出低碳烯烃。多功能催化剂主要包含以下成分:按重量比计,Fe2O310‑60%、MnO 0.5‑20%、K2O 0.5‑10%和Al2O3 10‑30%,其余为分子筛。本发明能够同时发生费托合成反应和裂解反应,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低碳烯烃选择性低的问题,并且工艺操作灵活性高,可以根据乙烯、丙烯、丁烯的市场行情,在一定范围内合理调节产品分布,具有操作简单、增效明显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合成气制取低碳烯烃的方法。
背景技术
烯烃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乙烯、丙烯和丁烯等低碳烯烃是合成塑料、纤维等各类化工产品的基础原料。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低碳烯烃的需求量愈来愈大。迄今为止,制取乙烯、丙烯等低碳烯烃的途径主要通过轻油裂解过程,随着全球范围内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未来的能源结构势必发生转移。与石油资源相比,煤和天然气资源相对丰富,开发以煤和天然气为主的低碳烯烃生产工艺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合成气(可由天然气和煤转换得到)直接制取乙烯、丙烯技术的开发,不仅可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而且对一些富煤缺油地区化学工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国能源的特点是富煤、少气缺油,开发由煤/天然气经合成气转化为石油产品的过程,不但可以减少能源上对国外的依赖,而且对于解决燃煤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合成气直接制烯烃一般采用费托反应(Fischer-Tropsch,FT)路线,费托反应是1923年由德国科学家Frans Fischer和Hans Tropsch发明的,该研究方向已经成为近期研究的热点之一。煤基合成气FT合成制油工艺已经在中国取得了工业化应用,但FT合成用于制烯烃,主要面临烯烃选择性的提高及产物分布的有效控制等问题。由于FT合成制烯烃是强放热反应,容易引起局部过热而促进甲烷化以及二氧化碳的生成和积碳的发生,降低总烯烃收率;此外,FT合成过程中烯烃作为一种中间产物,极易发生二次加氢反应转化为饱和烷烃,从而导致低碳烯烃的选择性较低。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合成气制取低碳烯烃的方法,所述的方法能够同时发生费托合成反应和裂解反应,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低碳烯烃选择性低的问题,并且工艺操作灵活性高,可以根据乙烯、丙烯、丁烯的市场行情,在一定范围内合理调节产品分布,具有操作简单、增效明显的特点。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合成气制取低碳烯烃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使合成气在多功能催化剂的催化下发生费托合成-裂解反应,反应温度为250-400℃,反应压力为0-5MPa,原料气总体积空速为1000-10000h-1,再从反应产物中分离出低碳烯烃;
所述多功能催化剂主要包含以下成分:按重量比计,
Fe2O3 10-60%、MnO 0.5-20%、K2O 0.5-10%和Al2O3 10-30%,其余为分子筛。
本发明所用的多功能催化剂具有费托合成和催化裂化的双重功能,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催化剂中发挥活性的物质是金属单质或金属络合物和分子筛,使用前在合适的温度下进行还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0688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