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过温保护控制方法及装置、电池包、车辆和可读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05700.7 | 申请日: | 2017-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106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5 |
发明(设计)人: | 李刚;郭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33;H01M10/637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思诚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44 | 代理人: | 王刚;龚敏 |
地址: | 3521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保护 控制 方法 装置 电池 车辆 可读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过温保护控制方法及装置、电池包、车辆和可读存储介质,其中的方法用于控制车辆电池电芯的过温保护控制系统,包括:在电池包的过温保护控制系统处于休眠状态过程中,采集所述电池包内车辆动力电池模组中的电芯温度;响应于所述电芯温度超过预定温度阈值,向所述过温保护控制系统输出启动信号。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大量减少了唤醒过温保护控制系统的次数和过温保护控制系统的工作时长,从而降低了过温保护控制系统所消耗的蓄电池电量,减少了蓄电池因过温保护控制系统消耗电量过多而发生馈电的可能性,进一步提升了车辆动力电池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电池电芯的过温保护控制方法及装置、电池包、车辆和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具有动力电池的车辆在驻车状态下,由于环境温度过高等原因,动力电池的电池包内部温度会升高,进而导致电池出现过温现象,影响电池的性能和寿命,甚至会出现热失控等严重后果,影响车辆的安全。
由于在驻车状态下,电池管理系统处于休眠状态,无法对电池包内的温度进行检查,对此,相关技术中提出了将电池管理系统作为过温保护控制系统,以及周期性唤醒电池管理系统去监控电池包内的温度和实施过温保护的方案,以提升车辆的安全性。
然而,这一过程中需要使用车辆的12V或24V蓄电池为电池管理系统供电,这极大地消耗了蓄电池的电量,容易造成蓄电池馈电。
因此,如何减少过温保护控制系统所消耗的蓄电池电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电池电芯的过温保护控制方法及装置、电池包、车辆和可读存储介质,旨在解决相关技术中周期性唤醒过温保护控制系统会大量消耗蓄电池电量进而导致蓄电池馈电的技术问题,能够只在温度过高时才唤醒过温保护控制系统,减少了过温保护控制系统所消耗的蓄电池的电量。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过温保护控制方法,用于控制车辆电池电芯的过温保护控制系统,包括:在电池包的过温保护控制系统处于休眠状态过程中,采集所述电池包内车辆动力电池模组中的电芯温度;响应于所述电芯温度超过预定温度阈值,向所述过温保护控制系统输出启动信号。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采集所述电池包内车辆动力电池模组中的电芯温度的步骤,包括:每隔预定时间间隔,采集所述电池包内车辆动力电池模组中的所述电芯温度。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采集所述电池包内车辆动力电池模组中的电芯温度的步骤,包括:采集所述电池包的外界环境温度;根据所述外界环境温度所属的温度范围,每隔所述温度范围对应的预定时间间隔,采集所述电池包内车辆动力电池模组中的所述电芯温度。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向所述过温保护控制系统输出启动信号的步骤,具体包括:通过向所述过温保护控制系统发送电信号和/或CAN报文来输出所述启动信号。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车辆动力电池模组包括并联的多个电芯组,每个电芯组由一个或多个电芯串联而成,每个电芯组上设置有一个电芯温度采集模块;所述采集所述电池包内车辆动力电池模组中的电芯温度的步骤,包括:获取所述车辆动力电池模组中的所述每个电芯组的温度;所述响应于所述电芯温度超过预定温度阈值,向所述过温保护控制系统输出启动信号的步骤,包括:响应于所述车辆动力电池模组中的任一电芯组的温度超过所述预定温度阈值,向所述过温保护控制系统发送启动信号,以供启动后的所述过温保护控制系统控制制冷装置对所述温度超过所述预定温度阈值的电芯组进行制冷。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过温保护控制系统为电池管理系统或车辆的热管理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0570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