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粘结强度无机混凝土界面粘合剂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05523.2 | 申请日: | 2017-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735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9 |
发明(设计)人: | 雷笑天;林茂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家界万众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C04B20/02 |
代理公司: | 长沙心智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33 | 代理人: | 谢如意 |
地址: | 427000 湖南省张家***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粘结 强度 无机 混凝土 界面 粘合剂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粘结强度无机混凝土界面粘合剂的制备方法。本发明以铝矾土和蒙脱土为原料,和有机酸以及硼化镍在高温高压下反应,利用硼化镍作催化剂,通过有机酸的螯合性能使得铝矾土和蒙脱土中的金属离子离开原有的晶格进入有机酸中,从而在铝矾土和蒙脱土的原有晶格上产生空穴,接着再在电阻炉中,高温脱水,使得铝矾土四面体和八面体结构顶点的氧脱除去掉,形成了六配位的结构,氧原来的位置就形成了氧空穴,这些空穴的产生使得铝矾土和蒙脱土的吸附活性得到提高,用它们制得无机粘合剂可以提高粘合剂内部的吸附内聚力,也能提高粘合剂和混凝土表面的吸附强度,从而提高了无机混凝土界面粘合剂的粘结强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粘结强度无机混凝土界面粘合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当大型混凝土工程进入老化病害期之后、新建混凝土工程中的新老混凝土界面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时,需补强加固。在进行加固、修补、浇筑施工时可能出现新老混凝土界面黏结不牢的情况,这都涉及到新老混凝土能否结合为整体共同工作的问题。而新老混凝土黏结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修补加固的成功与否。因此开展对新老混凝土黏结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与显著的经济效益。在新老混凝土共同使用的过程中,由于新老混凝土材料的不同,各自在不同环境下,其干缩、温度、自身体积等变形并不协调。因而它在结合面处产生拉应力与剪应力,这对于本来就较为薄弱的结合面是非常不利的。为了缓解由于材料本身造成的结合面薄弱,提高界面的黏结力,最佳方法便是采用合适的界面剂,并对老混凝土表面进行适当的处理。
目前用于新老混凝土界面的粘结材料主要分无机和有机材料两类。无机类有水泥或水泥砂浆,其主要缺点是粘结性差,达不到消除薄弱界面的目的。有机类虽粘结强度相对较高,但与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相差太大,易变形剥离,且耐久性差、价格高、需干面施工、有毒。
因此,发明一种黏结性好的无机混凝土界面粘合剂对建筑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有积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目前常见的无机混凝土界面的粘结材料存在粘结强度低的缺陷,提供了一种高粘结强度无机混凝土界面粘合剂的制备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粘结强度无机混凝土界面粘合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制备步骤为:
(1)将铝矾土、蒙脱土和浓度为0.5mol/L柠檬酸溶液以及硼化镍混合后放入高压反应釜中,加热升温,搅拌反应;
(2)待上述反应结束后,过滤分离得到反应滤渣,将反应滤渣和氢氧化钠混合后移入管式电阻炉中,以15℃/min的升温速率程序升温至400~500℃,保温反应1~2h;
(3)待上述反应结束后,取出反应产物,用去离子水反复冲洗反应产物,直至冲洗液呈中性,自然晾干得到自制功能料,将自制功能料和质量分数为30%的硅酸钠溶液混合,得到混合液;
(4)用磁力搅拌器搅拌上述混合液,在搅拌的过程中用浓度为1mol/L盐酸调节上述混合液pH至5.0~5.5,调节结束后加热升温,继续反应后过滤,分离得到滤饼;
(5)按重量份数计,称取50~60份上述滤饼、15~20份普通硅酸盐水泥、3~5份邻苯二甲酸二丁酯、5~10份河底淤泥和10~12份碳酸钙以及40~50份水混合后装入混料机中,加热升温,搅拌混合后出料即得高粘结强度无机混凝土界面粘合剂。
步骤(1)中所述的铝矾土、蒙脱土和浓度为0.5mol/L柠檬酸溶液以及硼化镍的质量比为20:30:50:1,加热升温的温度为150~200℃,搅拌反应的压力为1~2MPa,搅拌反应的时间为1~2h。
步骤(2)中所述的反应滤渣和氢氧化钠的质量比为10: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家界万众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张家界万众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055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