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洗衣房余热回收的供热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04992.2 | 申请日: | 2017-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6477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03 |
发明(设计)人: | 黄明月;郑波;梁祥飞;汤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F95/00 | 分类号: | D06F95/00;D06F58/26;D06F71/34;F25B6/0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康弘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7 | 代理人: | 孙洁敏;吴敏 |
地址: | 519000***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供热系统 废气回收 余热回收 洗衣房 烘干 闪蒸器 水箱 机组 熨烫 加热 辅助加热设备 后排入大气 能源利用率 废气热量 高温热水 高温蒸汽 余热资源 运行成本 工作间 热需求 废气 锅炉 室内 回收 排放 替代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洗衣房余热回收供热系统,包括:熨烫废气回收机组、烘干废气回收机组和辅助加热设备。烘干废气热量被回收后排入大气,来自于水箱的水经过烘干废气回收机组加热后进入闪蒸器。熨烫废气通过阶梯降温后排放至室内以维持工作间的温度;来自水箱的水依次加热后送至闪蒸器。本发明提出的洗衣房余热回收的供热系统及方法能够在提供高温蒸汽和高温热水以替代现有锅炉满足用热需求的同时,改善工作环境,不仅避免余热资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率,同时降低运行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尤其涉及一种洗衣房余热回收的供热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除大型酒店、医院等设置洗衣房外,中小型宾馆等服务行业均将衣物及纺织物等外包给专业洗衣房。专业洗衣房有更大的洗衣量,所以具有更多的用热需求及余热排放量。洗衣房必备三类设备:洗脱机、烘干机及熨烫机,其中以熨烫为例,其需要120℃左右的蒸汽,且排放70-80℃的高温高湿的气体和90℃左右的冷凝水。现有的洗衣房大多将废热直接排放,不仅造成了能源的浪费及环境的热污染,而且也形成了不利于工作人员健康及工作效率的高温高湿工作环境。现有的洗衣房余热回收技术仅利用常规热泵技术或换热器回收部分余热用于提供热水或降低环境温度(CN102384606 A或CN 104596006 A),但其收效甚微。
除此之外,现有洗衣房的用热大多由燃柴、燃煤等锅炉提供,不仅具有较低的能源利用率,排放大量的大气污染物,同时需要专人负责运行安全,增加成本。
针对上述问题,亟需一种新的余热回收及供热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余热利用率低、能源利用率低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洗衣机余热利用率低、能源利用率低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洗衣房余热回收的供热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洗衣房余热回收供热系统,包括:
熨烫废气回收机组,包括两个热泵机组,闪蒸器和混合水箱,来自于水箱的水分梯度加热成高温蒸汽后进入闪蒸器,并通过蒸汽管道提供蒸汽,所述混合水箱通过管道与所述闪蒸器和冷凝水管道连通,所述混合水箱通过热水管道提供热水;
烘干废气回收机组,包括高温压缩机组,来自于水箱的水经过高温压缩机组后进入所述闪蒸器,烘干废气被高温压缩机组回收热量后排入大气。
所述熨烫废气回收机组包括:
常规热泵机组,由冷空气管道、压缩机、第一蒸发器和第一冷凝器组成;
高温热泵机组,由高温压缩机、第二蒸发器和第二冷凝器组成;
第二蒸发器与熨烫废气管道相连接,回收熨烫废气热量后将降温的气体通过风道输送至第一蒸发器进一步降温,而后排放至室内以维持工作间的温度;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水侧串联连接,依次加热来自水箱的水,最终产生的高温蒸汽送至闪蒸器。
在一实施例中,还包括一水蒸气压缩机,从所述闪蒸器引出的蒸气经过水蒸气压缩机进一步压缩后引入蒸汽管道。
所述烘干废气回收机组包括高温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所述蒸发器与烘干废气管道连接,将废气热量回收后排向室外,所述冷凝器的进水口与水箱的出口连接,所述冷凝器蒸汽出口与所述闪蒸器连接。
优选地,所述烘干废气管道内设置有过滤装置和风机。
优选地,所述洗衣房余热回收供热系统还包括辅助加热设备,该辅助加热设备包括由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组成的空气源热泵机组,所述冷凝器用于水箱中的水加热,所述水箱的出水管道一路引入高温压缩机组冷凝器、一路引入熨烫废气回收机组的第一冷凝器和混合水箱。
优选地,所述辅助加热设备还包括给水箱内的水加热的太阳能集热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0499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