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建筑材料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02475.1 | 申请日: | 2017-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796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6 |
发明(设计)人: | 董丹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董丹丹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宁波***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建筑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领域,具体是一种复合建筑材料。
背景技术
混凝土是应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其主要成分包括水泥、掺合物和骨料,加水搅拌后硬化而成,具有工艺简单、防火性能等优点。但混凝土具有抗拉强度低、韧性差和开裂后裂缝宽度难以控制等缺点,在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由于裂缝导致钢筋锈蚀而出现的工程事故经常发生,为克服混凝土这些缺点,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和钢纤维混凝土等应运而生,这类混凝土的纤维掺量通常小于2%,这样做虽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减轻混凝土早期开裂,提高材料的韧性等作用,但是使用效果达不到人们的预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建筑材料,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复合建筑材料,由以下原料按照重量份组成:废旧橡胶4-8份、粉煤灰5-12份、复合纤维6-10份、硅酸盐水泥25-40份、二氧化硅12-24份、碳化硼1-3份、石墨颗粒2.5-6份、分散剂1-4份、减水剂0.1-1份、增稠剂1.5-4份、增韧剂0.5-2份、固化剂3-6份、玉米蛋白2-5份、壳聚糖1.5-5份、环糊精2-8份和氧化铜粉末2-6份。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复合纤维采用竹纤维、碳纤维和聚丙烯醇纤维的混合物,竹纤维、碳纤维和聚丙烯醇纤维的重量之比为1∶2-3∶3-4。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废旧橡胶采用废旧异戊橡胶、废旧天然橡胶和废旧乙丙橡胶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的混合物。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石墨颗粒的直径为0.05-0.5mm,氧化铜粉末的粒度为30-50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产品设计合理,原料来源广泛,制备工艺简单,适用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该产品中采用废旧橡胶、硅酸盐水泥、粉煤灰和二氧化硅为基体,在基体中掺杂复合纤维、碳化硼、石墨颗粒、玉米蛋白、壳聚糖和环糊精,有效的填充了基体的孔隙结构,配合固化剂、分散剂、减水剂、增稠剂和增韧剂一起使用,可以增强产品的抗弯曲性能和抗冲击性能;该产品利用了废旧橡胶和粉煤灰两种废弃物,减少了能源的消耗,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实施例1
一种复合建筑材料,由以下原料按照重量份组成:废旧橡胶4份、粉煤灰5份、复合纤维6份、硅酸盐水泥25份、二氧化硅12份、碳化硼1份、石墨颗粒2.5份、分散剂1份、减水剂0.1份、增稠剂1.5份、增韧剂0.5份、固化剂3份、玉米蛋白2份、壳聚糖1.5份、环糊精2份和氧化铜粉末2份。复合纤维采用竹纤维、碳纤维和聚丙烯醇纤维的混合物,竹纤维、碳纤维和聚丙烯醇纤维的重量之比为1∶2∶4。
实施例2
一种复合建筑材料,由以下原料按照重量份组成:废旧橡胶5份、粉煤灰8份、复合纤维7.5份、硅酸盐水泥31份、二氧化硅16份、碳化硼1.5份、石墨颗粒4份、分散剂2份、减水剂0.4份、增稠剂2份、增韧剂1份、固化剂4份、玉米蛋白3份、壳聚糖2.5份、环糊精5份和氧化铜粉末3.5份。废旧橡胶采用废旧异戊橡胶和废旧乙丙橡胶的混合物。
实施例3
一种复合建筑材料,由以下原料按照重量份组成:废旧橡胶7份、粉煤灰10份、复合纤维9份、硅酸盐水泥36份、二氧化硅19份、碳化硼2.5份、石墨颗粒5份、分散剂3份、减水剂0.8份、增稠剂3.5份、增韧剂1.5份、固化剂5份、玉米蛋白4份、壳聚糖4.5份、环糊精7份和氧化铜粉末5份。复合纤维采用竹纤维、碳纤维和聚丙烯醇纤维的混合物,竹纤维、碳纤维和聚丙烯醇纤维的重量之比为1∶3∶3。石墨颗粒的直径为0.2mm,氧化铜粉末的粒度为45目。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董丹丹,未经董丹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0247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