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渗透稠油油藏压裂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01924.0 | 申请日: | 2017-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624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8 |
发明(设计)人: | 何春明;才博;蔡军;吴刚;段贵府;穆海林;姜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26 | 分类号: | E21B43/2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沈金辉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渗透 油油 藏压裂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低渗透稠油油藏压裂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储层岩石力学参数及测井资料,模拟得到压裂裂缝参数并计算得到所需的降粘液配制量;根据邻井资料和测井资料计算压裂井改造层段的地层破裂压力,计算不压开储层时的降粘液最高注入排量Qmax;用热水配制降粘液,在基质注入阶段以0.9倍Qmax的注入排量下向储层注入降粘液,基质注入阶段结束后提高注入排量压开储层,向储层继续注入剩余降粘液,使降粘液的波及范围大于水力裂缝的波及范围;降粘液注入结束后,闷井2‑5天,然后用温水配置压裂液,按照端部脱砂改造模式对稠油井进行压裂改造,压裂改造结束后关井2h快速返排。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气井增产改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低渗透稠油油藏压裂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我国油气资源的劣质化程度不断加剧,勘探开发的目标逐渐向“难、新”领域拓展。中浅层稠油储层作为一种现实的油气资源在我国的准格尔盆地、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广泛分布,已成为重要的增储上产领域。现阶段对于稠油储层的开发主要为稠油蒸汽吞吐技术,但该技术存在以下问题:蒸汽吞吐成本高,注蒸汽过程中的热损失大同时可能造成套管损坏等情况,同时该技术适合于大范围开发油藏,而对于以下断块为主的稠油油藏效益开发难度大。稠油储层压裂改造目前报道较少,国内有提出采用压裂液自生热技术来达到降低原油粘度的目的,但考虑到压裂液在储层的滤失深度有效,对地层的加热能力较小(郑克祥、怡宝安、袁文义等.稠油储层自生热低伤害碱性压裂改造技术,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32(4):298-301),对改造效果提升有限。
考虑到稠油储层改造既需要对原油进行改质以降低原油粘度,提高原油在地层的流动能力,同时需要考虑到原油粘度高,对裂缝导流能力要求高,此外,压裂液属于低温流体,进入地层后会对稠油储层产生冷伤害,基于上述考虑,有必要提出一种能够同时实现地层原油降粘,储层高导流通道建立以及压裂低伤害的改造技术,以实现稠油储层经济有效开发。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渗透稠油油藏压裂方法,该方法能够提高低渗透稠油油藏压裂改造效果。
为了达到前述的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低渗透稠油油藏压裂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获取储层岩石力学参数及测井资料,模拟得到压裂裂缝参数,并计算得到所需的降粘液配制量;
步骤二:根据邻井资料和所述测井资料计算改造段最小水平主应力,并预测改造层段的地层破裂压力,根据公式(1)计算不压开储层时的降粘液最高注入排量;
所述公式(1)中,Qmax表示基质注入阶段降粘液的最高注入排量,单位为m3/min;PF表示地层破裂压力,单位为MPa;Ks表示地层污染后等效渗透率,单位为10-3μm2;h表示储层厚度,单位为m;Ps表示储层压力,单位为MPa;μ表示流体粘度,单位为mPa.s;rw表示井眼半径,单位为m;re表示供给边缘半径,单位为m;S表示表皮系数,无量纲;
步骤三:用热水配制降粘液,在基质注入阶段以0.9倍Qmax的注入排量下向储层注入降粘液,确保地储层不被压开,让注入的降粘液流体以径向流的方式沿储层深部推进;
步骤四:基质注入阶段结束后提高注入排量压开储层,在限压不限排量的方式向储层继续注入降粘液,使降粘液的波及范围大于水力裂缝的波及范围;
步骤五:降粘液注入结束后,闷井2-5天,然后对稠油井进行压裂改造,压裂改造结束后关井2h快速返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0192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