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ID-Nac实名制ID网管平台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99563.0 | 申请日: | 2017-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688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7 |
发明(设计)人: | 程卫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荣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24 | 分类号: | H04L12/24;H04L29/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70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模块 网管平台 实名制 网络管理技术 系统总线 用户实现 可控 可视 全网 非法 合法 帮助 | ||
本发明涉及网络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ID‑Nac实名制ID网管平台,包括:第一控制模块、第二控制模块、第三控制模块、第四控制模块和CPU;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第二控制模块、第三控制模块、第四控制模块通过系统总线与CPU通信连接。本发明能够帮助用户实现“全网可视、非法可控、合法可管”的目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ID-Nac实名制ID网管平台。
背景技术
作为网络的大脑和中枢神经,网络管理平台通过监视和控制网络来保证网络中节点间通信的顺畅,并且使网络在性能与消耗之间取得有效地平衡。在对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很高的商业网络实时控制领域,网络管理平台的重要性尤为突出。高可靠性、强实时性、高安全性和严密保密性要求网络管理平台能够在保证网络通信顺畅的前提下,确保网络内的节点能被其他已授权的实体访问,支持网络相关的诊断服务,防止黑客、未授权账号异常登录。这就意味着网络管理平台的性能和实施网络管理技术对网络带来的负担之间必须达到平衡。
目前商业网络实时控制领域多采用基于TCP/IP传输协议、硬件防火墙、软件病毒库的网络管理方式来管理商业网络的安全性。这些网络管理协议属于静态性质的网络接口,可以为故障诊断系统提供精确实时的故障信息,具有一定的出错情况,但是与商业网络要求确保极低容错率、能“万无一失”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随着商业活动的活跃,数据传输量急剧增长。商业界对于其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管理员在管理由ISP提供的公司网络、企业网络或者客户网络时需要进行安全的通讯。由于可能涉及企业的保密信息,通讯安全至关重要。要达到安全要求,传统方法是通过电话或其它个人通讯设备提供一条单独的通讯线,这种方法既不方便也不经济。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只不能实现:全网可视、非法可控、合法可管的问题,提供一种ID-Nac实名制ID网管平台。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设计一种ID-Nac实名制ID网管平台,包括第一控制模块、第二控制模块、第三控制模块、第四控制模块和CPU;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第二控制模块、第三控制模块、第四控制模块通过系统总线与CPU通信连接;
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包括四种网络协议模式接口:DHCP、ARP、SNMP、RDP;IP地址管理工具:IPAM、全网IPAM、IP矩阵图;Trunk模式管理模块、VLAN模式管理模块;入网终端和设备指纹识别模块、设备自注册模块;非法终端、设备入网报警和阻断模块;交换机端口管理模块、网络安全威胁定位模块MAC/IP/交换机端口/主机名绑定模块;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四种网络协议模式接口:DHCP、ARP、SNMP、RDP根据不同的需要连接不同的外接接口;所述的IPAM与CPU中的中心虚拟机管理器集成来启用虚拟IP地址空间管理,所述全网IPAM通过连接互联网的形式来启用虚拟IP地址空间管理,所述IP矩阵图与IPAM、全网IPAM通信连接;所述Trunk模式管理模块通过外接中继形式实现远距离的网络管理;所述入网终端和设备指纹识别模块、设备自注册模块通信连接在四种网络协议模式接口的后端;所述非法终端、设备入网报警和阻断模块设有信号检测电路和报警电路;
所述第二控制模块包括用户ID管理模块;AD域、LDAP、Radius、SQL数据库;两种登录模式管理模块:AD域单点登录模块和自动/手工同步域帐户模块;两种用户管理模块:用户自注册、自服务管理;访客管理、访客上网授权管理;IP地址下发模块;双因素认证模块;用户/MAC/IP/交换机端口/主机名绑定管理;用户ID管理模块主要负责用户注册ID的存储;所述AD域单点登录模块控制AD域工作,并将结果反馈至CPU;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荣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广州荣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9956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