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盐碱地的复合补铁剂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96930.1 | 申请日: | 2017-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984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6 |
发明(设计)人: | 李小艳;翟红莲;纪象平;薛鹏飞;杨瑞芳;李朝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博华高效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G3/80 | 分类号: | C05G3/80;A01C21/00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赵斌;苗峻 |
地址: | 256500***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盐碱地 复合 补铁剂 及其 制备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土壤肥料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盐碱地的复合补铁剂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利用无机铁盐与发酵技术相结合,使无机铁参与到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中,转化为有机螯合形式存在,这种有机状态的铁,渗透性和溶解性较好,可以提高盐碱地植株对铁元素的吸收和利用率,预防和缓解因缺铁造成的植株生理性病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壤肥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盐碱地的复合补铁剂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铁是植物必需微量元素之一,在植物体呼吸作用和能量代谢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缺铁可导致新叶黄化,严重者可导致叶片出现坏死褐斑、脱落。
一般情况下,Fe2+是植物吸收的主要形式,传统意义上的补铁方式是使用无机盐,最常用的无机铁剂是硫酸亚铁。因盐碱地土壤pH在7-9之间,铁元素极易被氧化沉淀,在土壤中主要以碳酸盐、氢氧化铁形式存在,溶解度较小,植物吸收利用率差,因此,盐碱地植株较容易出现因缺铁导致的叶片黄化现象。同时长期过量使用无机盐,会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发育。
因此如何制备一种复合铁剂,提高盐碱地植株对土壤中铁元素的吸收利用率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以上技术难题,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盐碱地的复合补铁剂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利用无机铁盐与发酵技术相结合,使无机铁参与到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中,转化为二价铁蛋白的有机螯合形式存在。这种有机状态的铁,渗透性和溶解性较好,有利于铁的吸收,可以提高盐碱地植株对铁元素的吸收和利用率,预防和缓解因缺铁造成的植株生理性病害。
本发明首先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盐碱地的复合补铁剂,其原材料各组分按质量百分比计为:硫酸亚铁:10-15%,玉米面:8-13%,红糖:5-8%,EM菌:2-5%,水:余量;
按照以上配方称取硫酸亚铁、玉米面、红糖、水于发酵罐中后接种EM菌,混合均匀,在22-38℃环境下,厌氧发酵7-15天,即可得到复合补铁剂。
其中,EM菌,购自徐州森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活性≥300亿cfu/ml;该EM菌中有光合菌、酵母菌、乳酸菌等多种有益菌群,是一种成本低廉的高温速效复合菌剂;该菌剂能快速分解有机质,强力降解蛋白质,能在1-2天时间内将有机质和蛋白质转化为腐殖酸和氨基酸等;同时,在发酵的过程中,处于无效态和缓效态的营养元素大量转变为有效态和速效态,其中腐殖酸和氨基酸能够螯合处于有效态和速效态的营养元素,使之成为螯合态,螯合态的营养元素处于储藏状态,会随着土壤渗透压的降低而缓慢释放,由此被植株根系吸收利用;而无机态的营养元素易被氧化,同时也易受土壤环境因素影响钝化失活,相比较而言,螯合态的营养元素吸收利用率比较高。
此外,本发明所提供的上述配比能使EM菌繁殖能力强、速度快、活性高,在厌氧发酵过程中,纤维素分解菌、蛋白质水解菌、醋酸菌起主导作用,产生大量的有机酸,使被氧化形成的Fe3+转化成Fe2+,然后与氨基酸等螯合,铁螯合率可达99%以上。
在获得了上述的复合补铁剂之后,发明人针对盐碱地(pH≥8.0或盐分≥4g/kg)易缺铁植株如桃树、葡萄等果树的不同缺铁时期确定了使用方法如下:
将复合补铁剂兑水,水用量为复合补铁剂体积的300-500倍,进行叶面喷施和灌根,喷施和浇灌次数以种植环境和缺铁程度而异,具体如下:
盐碱地植株黄化病预防:叶面喷施3-5次,每7-10天喷施一次;灌根3-4次,每10-15天灌根一次。
盐碱地植株黄化病防治:叶面喷施4-6次,每7-10天喷施一次;灌根5-7次,每10-15天灌根一次。
喷施用量和灌根用量以植株大小而定,喷施用量约为60-100g/株,灌根用量约为0.5-2L/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博华高效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博华高效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9693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