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固态蓄电池极群入槽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95870.1 | 申请日: | 2017-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728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5 |
发明(设计)人: | 沈剑祥;张仁军;陈云峰;魏常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德宝达精密电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4 | 分类号: | H01M10/04 |
代理公司: | 合肥鼎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2 | 代理人: | 叶丹 |
地址: | 242200 安徽省宣城市广德经济***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槽压板 极群 极群入槽装置 固态蓄电池 蓄电池壳体 蓄电池生产 定位装置 压入 支架 自动控制蓄电池 蓄电池 位置感应器 蓄电池极群 电池性能 感应装置 劳动成本 人工操作 入槽装置 可升降 送进 劳动生产率 电池 保证 重复 生产 | ||
一种固态蓄电池极群入槽装置,涉及蓄电池生产设备,当前蓄电池生产中,通过手工将极群压入蓄电池壳体,但是人工操作效率低并且无法保证极群入槽压力和深度的一致,本发明的一种蓄电池极群入槽装置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在蓄电池送进方向上设有感应装置和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的上方设有可升降的入槽压板。通过位置感应器自动控制蓄电池的定位,入槽压板将极群压入蓄电池壳体中,机械重复工作时入槽压板的压力和移动距离不变,一定程度保证大批量生产电池的一致性,电池性能得到更好的保障;并能大大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成本开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蓄电池生产设备,特别是一种固态蓄电池极群入槽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现有蓄电池技术生产中,在极群与蓄电池壳体配合入槽时都采用手动工装入槽,然而手动入槽无法保证每个极群入槽力度一致,极群入槽压力不一样,造成入槽位置差异以及蓄电池内部液量的不一致,对产品容量一致性产生了严重影响;而且在生产加工中,蓄电池手动入槽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员工连续操作劳动强度很大,对于目前劳动力缺乏,批量生产带来非常严峻的挑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固态蓄电池极群入槽装置,用机械的方式自动的将极群入槽,保证蓄电池的一致性和高质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固态蓄电池极群入槽装置,包括有底座以及固设在底座上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在蓄电池送进方向上的一侧位置固定设有驱动气缸,所述驱动气缸的顶端固设有定位挡板;
所述支架的顶端中部位置设有伸缩端朝下方向的升降气缸;
所述升降气缸的伸缩端还固设有入槽压板,所述入槽压板的底面上还开设有匹配点极群的凹陷压槽,所述入槽压板上还设置有一对漏电检测探头;
所述底座上位于电池送进方向设有位置感应器。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一侧位置还设有控制器,所述驱动气缸、升降气缸及位置感应器均信号连接于所述控制器,所述定位装置包括可沿蓄电池送进方向移动的定位挡板,定位装置根据位置感应器的感应信号移动定位挡板,从而调整蓄电池对准入槽压板的正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挡板上连接有驱动气缸。
进一步的:所述入槽压板下表面的测试探头,入槽压板下压时测试探头与蓄电池中的极群相接触。
更进一步:所述测试探头伸出所述入槽压板,所述测试探头和入槽压板之间设有压缩弹簧。
优化的:所述漏电检测探头电性连接有报警器,所述报警器为蜂鸣器或者报警灯。
所述位置感应器为红外线感应器或者接近开关。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
位置感应器感应到蓄电池送进后,控制器通过控制驱动气缸自动将蓄电池定位对准在入槽压板正下方,然后入槽压板将极群压入蓄电池壳体中,机械重复工作时入槽压板的下压力和移动距离不变,一定程度保证大批量电池的一致性,电池性能得到更好的保障;并能大大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成本开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固态蓄电池极群入槽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固态蓄电池极群入槽装置的左视图;
图3为图2中I处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德宝达精密电路有限公司,未经广德宝达精密电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9587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