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日光温室的增温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85962.1 | 申请日: | 2017-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507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6 |
发明(设计)人: | 卢威;张义;程瑞锋;杨其长;周波;方慧;辛敏;柯行林;刘庆鑫;和永康;周成波;魏晓然;张晨;展正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9/24 | 分类号: | A01G9/24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002 | 代理人: | 王莹,吴欢燕 |
地址: |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日光温室 增温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温室温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日光温室的增温系统。
背景技术
太阳能辅助热泵通常是指作为太阳能热利用系统辅助装置的热泵系统,包括独立辅助热泵和以太阳辐射热能作为蒸发器热源的热泵。这类热泵多数以供热为主,其中以太阳能集热装置作为系统的关键部件。
日光温室冬季夜间室内环境温度较低,严重影响温室蔬菜瓜果的质量和产量。现有的解决措施多为采用燃烧传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加温,此类加温对环境造成污染,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现有的温室热泵加温系统初投资较高,且效率不高,不利于大规模的商业应用。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现有的温室加温系统初效率低且易产生环境污染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日光温室的增温系统,包括太阳能集热装置、蓄热装置、供水管路和散热装置,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位于温室的顶棚外侧并与所述顶棚骨架的形状配合设置,且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与所述蓄热装置连接,所述散热装置设置于所述温室中,所述蓄热装置与所述散热装置通过所述供水管路连接。
其中,所述蓄热装置包括热泵和蓄热水池,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与所述蓄热水池通过所述热泵连接,所述蓄热水池与所述散热装置连接。
其中,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包括摆动器和多个集热器,所述集热器逐个对应所述顶棚骨架设置,多个所述集热器沿所述温室的长度方向排列,所述摆动器设置于所述集热器位于所述顶棚骨架顶部的端部,以控制所述集热器根据太阳所在方位进行摆动。
其中,所述集热器包括中间管道和与所述中间管道连接的铜板肋片,所述中间管道内流通制冷液,所述铜板肋片在所述中间管道的径向上沿所述中间管道的轴向延伸设置。
其中,所述供水管路包括进水管和回水管,所述蓄热水池的出水口与所述散热装置的进水口通过所述进水管连接,所述散热装置的出水口与所述蓄热水池的进水口通过所述回水管连接。
其中,所述进水管上设有水泵。
其中,所述集热器的宽度与所述顶棚骨架的宽度相同。
其中,所述散热装置为铺设于温室地面上的散热管。
其中,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所述第一控制器控制所述水泵和所述热泵的开关,所述第二控制器控制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和所述散热装置。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日光温室的增温系统,利用温室顶棚骨架外侧的太阳能集热装置在白天吸收太阳能和室外空气中的热能,并通过蓄热装置将太阳能集热装置收集的热能转化储存,夜晚温室内空气温度较低时,蓄热装置通过供水管路将热量送至散热装置,散热装置将热量传递至温室中,从而提高温度,解决温室夜间的低温问题。而且本发明的增温系统无需燃烧等装置,利用太阳能效率高且污染小,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装置构成简单,安装简便,适合大规模发展组建。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的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有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优点之外,本发明的其他技术特征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优点,将结合附图作出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日光温室的增温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日光温室的增温系统的集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太阳能集热装置;2:蓄热装置;3:供水管路;4:散热装置;5:顶棚骨架;11:集热器;12:摆动器;21:热泵;22:蓄热水池;31:进水管;32:回水管;33:水泵;111:中间管道;112:铜板肋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8596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吊灯(皇妃玫瑰50578)
- 下一篇:一种方便移动的大棚用双向灌溉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