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大数据的避雷器运行状态评价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68600.1 | 申请日: | 2017-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702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3 |
发明(设计)人: | 陈太;张少涵;娄坚鑫;郑作霖;林捷;黄登煌;颜莹莹;刘方贵;吴善颖;林家星;吴强;陈志中;刘荣杰;梁李凡;高兀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和盛高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61001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数据 避雷器 运行 状态 评价 方法 | ||
1.一种基于大数据的避雷器运行状态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数据采集层获取避雷器在线监测数据、带电检测数据、基础台账数据、离线试验数据、运行数据和环境数据,数据存储层采用分布式计算框架、内存计算框架、流式计算框架,将获取的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实时监控数据进行格式化处理,并将处理后的各数据参量存储到数据库中,数据分析平台层根据数据影响因素对数据存储层的各类数据进行修正,并对修正后的数据进行纵横比分析计算、显著性差异分析计算、相间不平衡分析计算、在线监测数据与试验数据偏差分析计算,应用层对分析计算结果为异常的设备评价为注意,对分析计算结果为正常的设备根据预设的评价标准计算得分,得到避雷器运行状态评价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大数据的避雷器运行状态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台账数据包括设备名称、型号名称、投运日期、电压等级、绝缘体类型、持续运行电压、工频参考电压、工频放电电压、标称放电电流、雷电冲击残压和爬电比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大数据的避雷器运行状态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雷器在线监测数据包括泄露电流、阻性电流和容性电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大数据的避雷器运行状态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横比分析计算具体为:设A、B、C三相一组避雷器的当前在线监测值分别为a1、b1、c1,一周前的在线监测值分别为a2、b2、c2,当a2/(b2+c2) 与a1/(b1+c1)偏差超过正负30%时,纵横比分析结果为异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大数据的避雷器运行状态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显著性差异分析计算具体包括:设避雷器一在线监测数据近2天的平均值为X,监测数据样本标准偏差为S,避雷器的当前监测值为x,则显著性差异为:劣化表现为监测值减少时x<X-kS,劣化表现为监测值增加时x>X+kS,偏离初值时X-kS <x<X+kS,其中k为常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大数据的避雷器运行状态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间不平衡分析计算具体为:设A、B、C三相一组避雷器设备泄露电流当前在线监测值分别a3、b3、c3,三相泄露电流在线监测平均值为d=(a3+b3+c3)/3,则避雷器泄露电流三相不平衡系数K=max(|a3-d|,|b3-d|,|c3-d|)/d,若K>5%,避雷器泄露电流相间不平衡分析结果为异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大数据的避雷器运行状态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线监测数据与试验数据偏差分析计算具体为:避雷器设备任一相泄露电流当前在线监测值为a4,该相最近一次泄露电流离线试验数据为a5,则在线监测数据与试验数据偏差值为p=(a4-a5)/a5,若p>50%,在线监测数据与试验数据偏差分析结果为异常。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大数据的避雷器运行状态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影响因素包括:底座安装方式、环境温湿度、污秽情况、盐污情况、阻性电流测试方法、电磁场干扰、现场表计质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大数据的避雷器运行状态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环境数据中湿度大于75%时,当前避雷器监测数据为无效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和盛高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未经福建和盛高科技产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68600.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效的人造石英石板材抛光机
- 下一篇:高安全性能的工艺品抛光装置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