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直接收集-热离子发射-热电同位素电池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64719.1 | 申请日: | 2017-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384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0 |
发明(设计)人: | 何佳清;周毅;李公平;张世旭;陈跃星;孙鑫;鄂得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方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21H1/10 | 分类号: | G21H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赵天月 |
地址: | 518055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接 收集 离子 发射 热电 同位素 电池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直接收集-热离子发射-热电同位素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能结构,所述换能结构包括:
金属衬底,所述金属衬底呈柱状,所述金属衬底的两端分别为正极端和负极端;
放射源镀层,所述放射源镀层形成在所述金属衬底的外周面上,所述金属衬底的负极端与所述放射源镀层的一端平齐,所述金属衬底的正极端突出所述放射源镀层的另一端;
第一密封垫,所述第一密封垫呈环状,所述第一密封垫套设在所述金属衬底的正极端且与所述放射源镀层相抵;
第二密封垫,所述第二密封垫设置在所述金属衬底的负极端和所述放射源镀层的端面上;
第一电荷收集板,所述第一电荷收集板套设在所述放射源镀层的外周,所述第一电荷收集板一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密封垫相抵,所述第一电荷收集板另一端的内周面与所述第二密封垫相抵,所述第一电荷收集板与所述放射源镀层之间间隔形成有真空腔体;
第一绝缘衬底,所述第一绝缘衬底形成在所述第一电荷收集板的外周面上,所述第一绝缘衬底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金属衬底的正极端和负极端平齐;
发射极板,所述发射极板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衬底的外周面上;
第三密封垫,所述第三密封垫呈环状,所述第三密封垫套设在所述发射极板的一端,且所述第三密封垫的外表面与所述金属衬底的正极端平齐;
第四密封垫,所述第四密封垫呈环状,所述第四密封垫套设在所述第一绝缘衬底的一端,且与所述发射极板相抵;
第二电荷收集板,所述第二电荷收集板套设在所述发射极板的外周,且所述第二电荷收集板一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三密封垫相抵,所述第二电荷收集板另一端的内周面与所述第四密封垫相抵,所述第二电荷收集板与所述发射极板之间间隔形成有腔体,所述腔体内填充有填充介质;
第二绝缘衬底,所述第二绝缘衬底形成在所述第二电荷收集板的外周面上;
热电组件,所述热电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绝缘衬底的外周面上,且所述热电组件两端的端面上分别设置有电学输出电极;
其中,所述第一电荷收集板和所述第二电荷收集板由Nb、NbN、Mo、Sn(ITO)或AI(ZAO)形成,所述发射极板由W、Ta、Re或Mo形成,所述填充介质为Cs气体;
正极,所述正极设置在所述换能结构的正极端;
负极,所述负极设置在所述换能结构的负极端;
缓冲垫,所述缓冲垫包裹在所述换能结构的外周面以及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的一部分上;
内封装层,所述内封装层包裹在所述缓冲垫的外表面上;以及
外封装散热层,所述外封装散热层包裹在所述内封装层的外表面上,所述外封装散热层与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之间设置有绝缘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接收集-热离子发射-热电同位素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接收集-热离子发射-热电同位素电池呈圆柱状、椭圆柱状、棱柱状或正棱柱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接收集-热离子发射-热电同位素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衬底由W、Cu或Cr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方科技大学,未经南方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64719.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转盘式的光阑
- 下一篇:一种采用钴60伽马射线辐照的辐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