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液氨泄露的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59977.0 | 申请日: | 2017-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6567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30 |
发明(设计)人: | 林剑栋;沈菁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金山石化物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D5/02 | 分类号: | F17D5/02;B01D53/18;B01D53/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仲龙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48 | 代理人: | 李静 |
地址: | 201500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泄露 处理 系统 | ||
一种用于液氨泄露的处理系统,包括液氨储罐,所述液氨储罐外部罩设有防护罩,防护罩内部设置有液氨泄露传感器,防护罩内顶部固定连接有吸气装置,吸气装置通过第一管道与位于液氨储罐外界的吸收装置相连接,且第一管道上布置有引风机,所述吸收装置包括壳体,壳体的内底部设有第一罩体,第一罩体呈倒置漏斗状,第一罩体上端设有第一通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第一,液氨泄露传感器会检测到防护罩内有液氨,则液氨泄露传感器会将信号发送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控制引风机工作,将防护罩内顶部的氨气通过均匀布置的吸气罩吸收到吸气装置内,以保证泄露的氨气能够被有效进行吸收,降低了危险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害气体泄露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液氨泄露的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采用氨酸法生产复合肥时,会使用液氨。液氨在存储和使用中存在泄漏的危险,一旦泄漏,不仅会有经济损失,而且会威胁到人身安全,造成安全和环保事故。因此,必须对液氨存储装置进行安全报警控制,现有技术一般采用在液氨存储现场安装氨气泄漏报警器及喷淋系统的方法,氨气泄漏检测器检测到氨气泄漏后会发出报警信号,现场工作人员接收到报警信号后,启动喷淋系统喷水,将泄露氨气进行溶解处理。但是,现有技术的液氨泄露报警处理装置有以下缺点:一是氨气泄露后需要现场工作人员远程操控进行喷淋,响应慢,处理不及时。二是现有技术的喷淋系统的喷淋装置的喷头设置在液氨储存罐上方附近的位置,由于氨气比重小于空气,以上装置不能对飘散到上方的氨气进行有效的处理,有些现有技术采用在液氨存储的房间内加装排风扇的方法,但这种方法仅仅将氨气从存储室内排到室外,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氨气处理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液氨泄露的处理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液氨泄露的处理系统,包括液氨储罐,所述液氨储罐外部罩设有防护罩,防护罩内部设置有液氨泄露传感器,防护罩内顶部固定连接有吸气装置,吸气装置通过第一管道与位于液氨储罐外界的吸收装置相连接,且第一管道上布置有引风机,所述吸收装置包括壳体,壳体的内底部设有第一罩体,第一罩体呈倒置漏斗状,第一罩体上端设有第一通孔,第一罩体上方设有第二罩体,第二罩体呈V字形,且第二罩体与壳体的接触处开设有若干第二通孔,第一罩体与第二罩体之间设有第一套筒、第二套筒和第三套筒;所述第二罩体上方布置有喷液管,喷液管下侧均匀设置有若干个喷嘴,喷液管通过第二管道与位于壳体内底部的泵体相连接。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吸气装置包括外环管、内环管和若干连接管,外环管和内环管通过若干连接管相连通,外环管、内环管和连接管下侧均匀布置有若干开口朝下设置的吸气罩。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壳体内部盛有吸附水。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第一套筒顶端与第二罩体固定连接,且第一套筒下端与第一罩体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第二套筒罩设在第一套筒外部,第二套筒下端与第一罩体固定连接,第二套筒上端与第二罩体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第三套筒罩设在第二套筒外部,第三套筒顶端与第二罩体固定连接,第三套筒下端与第一罩体之间留有间隙。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壳体顶部设有出气管。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液氨储罐通过进气管与外界的液氨源相连通,且进气管上布置有电磁阀。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液氨泄露传感器、电磁阀、引风机和泵体均与控制系统相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第一,液氨泄露传感器会检测到防护罩内有液氨,则液氨泄露传感器会将信号发送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控制引风机工作,将防护罩内顶部的氨气通过均匀布置的吸气罩吸收到吸气装置内,以保证泄露的氨气能够被有效进行吸收,降低了危险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金山石化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金山石化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5997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