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制管廊与现浇管廊衔接防水结构及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59376.X | 申请日: | 2017-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590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6 |
发明(设计)人: | 谭超;张兴周;易趟;李佶;骆昂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交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45 | 分类号: | E02D29/045;E02D29/16;E02D31/02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张羽振 |
地址: | 31005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制 现浇管廊 衔接 防水 结构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预制管廊与现浇管廊衔接防水结构,包括台阶式企口、低模量聚氨酯密封胶、铜板止水带、接水盒、注浆干管、注浆导管和注浆孔;预制管廊的上部为顶板,预制管廊的下部为底板,预制管廊的中部为侧壁;预制管廊与现浇管廊连接断面侧壁上设有台阶式企口;管廊表面设有凹槽,凹槽内埋设环向注浆干管,所述注浆干管两端设有注浆导管,所述注浆干管管体上设有等距分布的注浆孔;施工缝内外侧端口设有低模量聚氨酯密封胶,施工缝内部设有铜板止水带。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多重防水结构,隔水效果好;连接处强度更高,减少不均匀沉降;防水结构施工简单,省时省工,成本低;变形缝漏水双重抢险修补保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地下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预制管廊与现浇管廊衔接防水结构及施工方法,适用于预制管廊与现浇管廊衔接处施工缝防水施工,尤其适用于对预制段和现浇段连接处防水性要求较高的管廊防水施工。
背景技术
地下综合管廊在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沟内各管线后期的养护、有效解决拉链路问题等方面,有着传统管线埋设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国内越来越多的大中型城市都开始尝试综合管廊的建设试验和规划,综合管廊建设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大势所趋。
管廊是城市地下设置的动脉,但渗漏水问题一直是困扰地下管廊工程的质量通病,特别是在预制段管廊和现浇段管廊连接处,由于施工缝的存在,其渗水问题尤为严重。当前的止水产品,如果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振捣不足或振捣过度,水体仍然可以从止水带和混凝土的间隙中渗出,引起工程结构的漏水。其次施工现场的止水带接头质量不过关也是导致工程结构漏水的重要原因。在止水带两侧设置的整块镀锌钢板,使得止水带质量大,成本高、安装不方便。另一方面,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常因施工缝预设导致裂缝产生,且后期封堵时难度大,成本高。现阶段处理裂缝问题,多采用止水带、遇水膨胀止水条或止水胶结合注浆管等方式封堵,对封堵部位界面要求平整、干燥,工序复杂,费时费力,且封堵效果不佳。
随着地下综合管廊施工技术不断进步,有些工程部分段落采用预制管廊,有些段落采用现浇管廊,预制管廊与现浇管廊的衔接施工问题成为管廊施工新的技术难题。尤其是在沿江沿海地下水位较高,地基为淤泥质软土地基的情况,地下水和地基沉降对预制管廊和现浇管廊衔接结构提出了较高的强度要求和防水要求。
综上所述,传统的综合管廊施工缝防水难题仍然存在,预制管廊与现浇管廊衔接工程对衔接结构的防水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已有的防水结构和方法无法满足预制管廊和现浇管廊衔接施工问题,亟需通过改进技术加以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预制管廊与现浇管廊衔接防水结构的施工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预制管廊与现浇管廊衔接防水结构。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这种预制管廊与现浇管廊衔接防水结构,包括:台阶式企口、低模量聚氨酯密封胶、铜板止水带、接水盒、注浆干管、注浆导管和注浆孔;预制管廊的上部为顶板,预制管廊的下部为底板,预制管廊的中部为侧壁;预制管廊与现浇管廊连接断面侧壁上设有台阶式企口;管廊表面设有凹槽,凹槽内埋设环向注浆干管,所述注浆干管两端设有注浆导管,所述注浆干管管体上设有等距分布的注浆孔;施工缝内外侧端口设有低模量聚氨酯密封胶,施工缝内部设有铜板止水带,所述铜板止水带两端设有朝向迎水面的弯曲,施工缝内侧端口设有可拆卸的接水盒;所述铜板止水带一侧预留铜芯电缆线,所述注浆导管一侧预留铜芯电缆线;管廊横断面防水结构包括铜芯电缆线、直流电源、真空泵和塑料导管,所述铜板止水带的铜芯电缆线连接直流电源正极,所述注浆导管的铜芯电缆线连接直流电源负极,所述注浆导管通过塑料导管连接真空泵。
作为优选:预制管廊的顶板、底板以及侧壁上的每级台阶均设有预留钢筋。
作为优选:所述注浆干管沿施工缝环向布置,注浆干管分为顶板、底板以及侧壁四处独立的注浆管体系,侧壁处的注浆干管为台阶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交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交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5937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对话机器人系统
- 下一篇:电子设备的状态调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