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脱硫浓盐废水的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48335.0 | 申请日: | 2017-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211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07 |
发明(设计)人: | 张景涛;南晓钟;邸维磊;齐建勋;赵志飞;黄艳;刘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0 | 分类号: | C02F9/10;C02F1/52;C02F101/20;C02F103/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韩建伟;谢湘宁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浓盐 脱硫 废水 预处理剂 预处理液 铝剂 镁剂 清液 氯化镁 预处理 无机盐 聚合硫酸铝 聚合氯化铝 重金属离子 重金属去除 净水效果 蒸发结晶 结晶盐 净化水 硫酸镁 膨润土 污泥量 氧化镁 聚合 沉淀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脱硫浓盐废水的处理方法。该处理方法包括:采用预处理剂对脱硫浓盐废水进行预处理,得到预处理液,脱硫浓盐废水包括钙、镁、硅及重金属离子,预处理剂包括NaOH、Ca(OH)2、和/或CaO;将预处理液与镁剂及铝剂进行混合,得到沉淀和清液,其中镁剂包括氯化镁、硫酸镁或氧化镁,铝剂包括聚合膨润土、聚合硫酸铝和/或聚合氯化铝;及将清液进行蒸发结晶,得到净化水和无机盐。采用上述处理方法具有处理步骤易于操作,污泥量少,对硬度、硅和重金属去除效果显著,结晶盐品质高,且净水效果优异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水处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脱硫浓盐废水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脱硫浓盐废水零排放多采用“预处理-蒸发结晶”的工艺流程。预处理为物化法处理过程,具体是通过投加石灰,使废水中多种重金属离子及F-、SiO32-等生成沉淀。必要时,还需投加硫化物(硫化钠或有机硫TMT-15等),以进一步去除废水中的铅、铜、镉、汞等重金属离子。其次,向上述生成沉淀的反应体系中投加絮凝剂。加入絮凝剂可使生成的难溶金属氢氧化物、硫化物和钙盐沉淀聚集长大,加快沉降速度,底部沉淀物进入污泥处理系统,上清液加酸调pH值至中性,随后由多效蒸发结晶器或机械蒸汽再压缩蒸发结晶器进行蒸发结晶,冷凝水回用,结晶盐另行处理。然而,该工艺流程处理脱硫浓盐废水具有加药种类多、反应步骤复杂、污泥量多、容易堵塞管路、预处理效果不彻底、蒸发结晶设备易结垢等缺点。
近年来发展起来一些新型膜浓缩技术,如开放式流道反渗透、碟管式反渗透、正渗透等,可对预处理后的脱硫浓盐废水进行浓缩减量化,淡水回用,浓水进入后续蒸发结晶系统,冷凝水回用,结晶盐另行处理,即形成了“预处理-膜浓缩-蒸发结晶”的工艺流程。该工艺加入了膜浓缩减量单元,可将蒸发结晶的进水量减少50%-60%,降低处理成本。然而,该工艺流程对于脱硫浓盐废水的零排放处理,具有对预处理要求高、设备国产化程度低、维护难度大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脱硫浓盐废水的处理方法,以解决现有领域中对脱硫浓盐废水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处理步骤复杂、污泥量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脱硫浓盐废水的处理方法,该处理方法包括:采用预处理剂对脱硫浓盐废水进行预处理,得到预处理液,脱硫浓盐废水包括钙、镁、硅及重金属离子,预处理剂包括NaOH、Ca(OH)2和/或CaO;将预处理液与镁剂及铝剂进行混合,得到沉淀和清液,其中镁剂包括氯化镁、硫酸镁和氧化镁组成的组的一种或多种,铝剂包括膨润土、聚合氯化铝和/或聚合硫酸铝;及将清液进行蒸发结晶,得到净化水和无机盐。
进一步地,预处理剂为NaOH、氢氧化钙水溶液和/或石灰乳。
进一步地,聚合氯化铝和/或聚合硫酸铝的重量与膨润土的重量比为1~2:5~7。
进一步地,相对于预处理液的体积而言,镁剂的加入量为50~150mg/L,优选为80~120mg/L。
进一步地,相对于预处理液的体积而言,铝剂的加入量为20~80mg/L,优选为40~60mg/L。
进一步地,镁剂和铝剂的重量比为2~3:1~1.5。
进一步地,预处理步骤中,采用预处理剂将脱硫浓盐废水的pH调至10~11.5,以得到预处理液。
进一步地,在进行蒸发结晶的步骤之前,处理方法还包括将清液的pH调节至7~8的步骤。
进一步地,蒸发结晶过程包括:将清液在三效蒸发结晶器中进行蒸发结晶。
进一步地,将清液在三效蒸发结晶器中进行蒸发结晶的过程中,第一次蒸发结晶过程的温度为100~120℃,第二次蒸发结晶过程的温度为80~100℃,第三次蒸发结晶过程的温度为50~7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4833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