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分支型覆膜支架和分支型覆膜支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45140.0 | 申请日: | 2017-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1798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2 |
发明(设计)人: | 邓筱娟;严冬梅;袁振宇;朱清;苗铮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微创心脉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2/07 | 分类号: | A61F2/07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王仙子 |
地址: | 201318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支 型覆膜 支架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腹主动脉覆膜支架和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包括支架主体和覆膜,所述支架主体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支架环,所述覆膜包覆在所述支架主体上;所述分支型覆膜支架由近端至远端依次包括主体上段、开窗段和主体下段,所述开窗段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分支窗口;所述第一分支窗口具有支架框,所述支架框由相邻的两个完整的支架环围成,包覆在所述支架框上的所述覆膜上设有开孔,所述开孔用于与分支血管连通,所述支架框范围内的覆膜向支架内部凹陷。本发明提供的腹主动脉覆膜支架和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可用作短瘤颈肾周腹主动脉瘤介入治疗的腹主动脉覆膜支架和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可具有优异的锚固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分支型覆膜支架和分支型覆膜支架系统。
背景技术
腹主动脉瘤是最致命和治疗难度最高的血管外科疾病之一。传统的外科治疗手术实施难度高、手术创伤大,因此利用腹主动脉覆膜支架实施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在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介入治疗手术通过股动脉切口将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经输送系统送到腹主动脉病变位置,保护病变血管,修复腹主动脉病变。
目前市场上用于腹主动脉瘤介入治疗的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种类繁多,各类产品均具有各自的特点,适应症范围也有所区别。大多数腹主动脉覆膜支架产品在治疗腹主动脉瘤时,通常通过腹主动脉覆膜支架近端的锚固区固定在瘤颈上。为了满足腹主动脉覆膜支架近端较好的贴壁和防止远期移位等性能,使腹主动脉覆膜支架具有较好的锚固稳定性,适用病例的近端锚定区域的最短长度需大于等于15mm。然而,不同病例的腹主动脉瘤的瘤颈长度不相同。一般地在临床上,当腹主动脉瘤的瘤颈大于等于15mm时,在病人自身身体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医生可用介入的方法植入腹主动脉覆膜支架以隔绝腹主动脉瘤。当腹主动脉瘤的瘤颈小于15mm时(瘤体起始位置离肾动脉更近),由于普通的腹主动脉覆膜支架要求近端有大于等于15mm的锚定区,此时医生难以用介入的方法植入普通的腹主动脉覆膜支架。因此目前的解决方法只能转为开放性手术治疗,或者使用特殊的定制化的腹主动脉开窗支架治疗,或者医生当场用原位开窗或者预开窗的方式处理。
但采用开放性手术,不仅操作极其复杂,易引起各种严重并发症,而且不是每个病人的身体情况都能耐受开放性手术。对于采用腹主动脉开窗支架的方式而言,目前在中国,仅有唯一一款定制化的腹主动脉开窗支架,此款支架需要4-6周的定制时间,若采用腹主动脉开窗支架治疗,病人的病情可能不能等待4-6周。对于采用原位开窗或者预开窗的方式而言,原位开窗或者预开窗对医生的经验、技术水平要求很高,若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不适合释放后回装,医生也不能自行预开窗,而原位开窗虽有成功的案例,但由于机械和激光原位开窗各存利弊,其可行性仍存在争议。另外,在欧美等地,还有少数几款非定制的用于治疗肾周腹主动脉瘤的分支型支架系统处于上市前的研究中。从人体腹主动脉解剖学上分析,往往双肾动脉上缘以上平均仅仅约8.4mm就为肠系膜上动脉的下缘,肠系膜上动脉不能被遮挡需预留开槽或开窗,在这样恶劣的解剖学情况下,一般认为覆膜锚定区越长锚定越稳固。然而这几款研究中的分支型支架中,有的主体支架在肾周附近并未给肾动脉支架余留空间,从而导致肾动脉支架有被挤压的风险;有的为外伸的双肾分支支架预留位置而设计成了缩腰的形式,并且缩腰处不具有锚定功能。即后者的缺点是无法实现多分支的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的锚定区与双肾分支支架的预留位置重叠从而减短了锚定区,导致腹主动脉覆膜支架锚固不稳定,或者为了增加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的锚固效果,延长其锚定区,将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的近端主要锚定于腹腔干血管上,如此,增加了支架的结构复杂性和手术难度,且容易影响腹腔干血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支型覆膜支架和分支型覆膜支架系统,其可用作短瘤颈肾周腹主动脉瘤介入治疗的腹主动脉覆膜支架和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其具有优异的锚固稳定性,且无需锚定于腹腔干血管以上,结构简单,手术操作影响范围小,而且无需定制,可用于紧急病例的治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微创心脉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微创心脉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4514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