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水平井探索式可视分析的地震导向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33692.X | 申请日: | 2017-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182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钱鹏;刘明;谭胜章;刘昊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Q50/02;E21B7/04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王素琴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水平 探索 可视 分析 地震 导向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水平井探索式可视分析的地震导向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步骤一,利用地震建模技术建立钻前模型;步骤二,建立钻时深度域模型假设向量;步骤三,建立钻时导航向量;步骤四,计算预告矩阵;步骤五,按时间检查点检查和更新预告矩阵,为水平井施工提供参考,直至钻井作业结束。本发明是在三维地震指导下,对导向过程从系统层面上进行整体布局、逻辑分析、反推论证和对策谋定的一套理论方法。本发明为了解地下真实情况、提升地质认识、指导水平井施工方案优化调整,提供了更加完整完备的解决方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勘探开发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来说是一种基于水平井探索式可视分析的地震导向方法,适用于水平井导向过程。
背景技术
地质导向技术是近三十年发展起来的钻井技术。水平井在施工过程中运用该技术,借助所获取的近钻头测量的多种井底信息(测井、钻井、井眼轨迹等参数),来确定钻头与储层边界的相对空间位置,引导和控制钻头在储层最佳位置中穿行。
自1992年Anadrill公司首次提出地质导向概念以来,前沿导向技术已从“被动”逐步升级到“主动”地质导向,新技术具有更大的探测深度和更明确的地层边界指向性。国内水平井施工中现行的地质导向技术还停留在较简单的被动地质导向阶段。主要概括为:进入目的层之前采用的地层对比预测技术,以及进入目的层之后的地质解释与导向技术。随着油气勘探开发对钻井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地质导向技术不断面临着挑战,陷入了困境。
现行地质导向技术存在以下的困难:
1.地质信息存在不确定性:井眼轨迹展布范围内地层岩性与厚度的变化增加地质导向决策的难度;小型褶皱、断层、地层倾角等与深度的变化规律难以掌握。
2.随钻实测数据解释存在多样性:随钻伽马、钻时、岩屑、全烃等参数都具有多解性,增加了去伪存真的难度;测量的系统误差、随机误差以及人为解释在地质认识上的偏差,带来了不同的解释结果。
3.钻井与导向之间存在不确定性:钻遇目的层时岩性的变化往往导致造斜率发生改变。井眼轨迹的弯曲、摩阻的增加以及钻具的上举效应,导致钻井与导向之间存在不确定性。测井参数传感器安装在造斜工具之后,造成钻头处测量盲区,因测量滞后而造成地质导向滞后。
4.导向技术落后:技术停留在二维,难以从容应对井斜方位角变化、储层非均质性变化、断层发育等复杂地质条件引发的问题;仅通过实时分析随钻测井资料并与邻井资料进行对比,多井地层对比确定标志层深度及厚度,来判断构造特征和轨迹位置:这种横向内插外推(在纵向上非均质性来源于测井资料,在横向上认为是均质的),忽略了地层的厚度、产状、岩性等属性变化,在地层物性发生横向变化的情况下对导向决策的准确性影响很大。
5.对地震等物探资料研究成果的利用不够,缺少油藏地质体的概念。
公开号为CN103046868B,公开日为2014年10月22日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水平井一体化地质导向方法,涉及石油、天然气等钻井勘探开发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适用于水平井水平段钻进过程中的水平井一体化地质导向方法。其特征是在钻前应用已有的地质、录井、测井、物探数据建立精细三维地质模型;根据三维地质模型提取的地层倾角和储层属性进行三维轨迹设计;在钻井过程中通过随钻录井跟踪,控制轨迹,确保准确着陆,不断修正地质模型;靶体钻进中,根据随钻录井、随钻测井结合地质研究、地震解释、钻井工艺、水平井控制技术,进行随钻跟踪和解释评价,及时调整和预测下步水平井施工方案,通过地质导向一体化软件系统平台实现现场和远程可视化地质导向。
以上述CN103046868B专利文献为代表的现有地质导向技术,多以“孤立片面的地质因素钻时分析”为主要形式存在,导向过程缺少分析推理与逻辑论证,没有三维地震指导下的整体布局,从专业上割裂联系地处理问题,以至于应对策略不周密,指导思路不具备系统性、整体性和严密性。因此采用这一类方法依然会深陷上述困难之中。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3369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