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户外照明结构及其操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31836.8 | 申请日: | 2017-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240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07 |
发明(设计)人: | 王杰森;吴秉育 | 申请(专利权)人: | 光宝电子(广州)有限公司;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8/08 | 分类号: | F21S8/08;F21V23/04;F21V5/04;F21W131/103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马雯雯;臧建明 |
地址: | 510663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户外照明 灯具 检测器 灯杆 电讯连接 眩光区 检测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户外照明结构及其操作方法,该户外照明结构包括灯杆、灯具及检测器。灯具设置于灯杆上。检测器电讯连接于灯具,其中灯具依据检测器所检测到是否有车辆进入所述户外照明结构的第一光型眩光区的信号可选择地发出具有第一光型或是第二光型的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户外照明结构及其操作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可降低发生眩光的机率的户外照明结构及其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路灯所发出的光线会在特定角度上具有高亮度的光线,这样高亮度的光线与夜晚时周围的环境光具有很大的亮度差异,而对人眼来说相当刺眼,容易发生眩光的状况,而增加危险性。因此,要如何降低眩光发生的机率,以提升道路安全,对驾驶者相当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户外照明结构及其操作方法,可降低发生眩光的机率。
本发明的一种户外照明结构,包括灯杆、灯具及检测器。灯具设置于灯杆上。检测器电讯连接于灯具,其中灯具依据检测器所检测到是否有车辆进入所述户外照明结构的第一光型眩光区的信号可选择地发出具有第一光型或是第二光型的光。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灯具包括壳体、固定于壳体的第一灯组及枢接于壳体的第二灯组,第二灯组适于相对于壳体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动,第一灯组与位于第一位置时的第二灯组共同发出第一光型的光,且第一灯组与位于第二位置时的第二灯组共同发出第二光型的光。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灯组包括光源及罩设于光源上的光学透镜,光学透镜具有对称轴,第二灯组的枢轴平行于光学透镜的对称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灯具包括第一灯组及第二灯组,第一灯组与第二灯组共同发出第一光型的光,且第一灯组独自发出第二光型的光。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灯具包括第一灯组及第二灯组,第一灯组与第二灯组共同以第一发光强度发出所述第一光型的光,第一灯组与第二灯组共同以第二发光强度发出所述第二光型的光,其中第一发光强度不同于第二发光强度。
本发明的一种户外照明结构的操作方法,包括检测是否有一车辆进入户外照明结构的第一光型眩光区;当没有检测到车辆进入第一光型眩光区时,户外照明结构发出具有第一光型的光;以及当检测到车辆进入第一光型眩光区时,户外照明结构发出具有第二光型的光。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户外照明结构包括灯杆及设置于灯杆上的灯具、设置于灯具的控制器及电讯连接于控制器的检测器,车辆包括发射器,户外照明结构的检测器适于检测车辆的发射器所发出的信号,并适于将信号传递至控制器,控制器适于根据信号换算出户外照明结构与车辆之间的距离。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灯具包括第一灯组及第二灯组,第二灯组适于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动,第一灯组与位于第一位置时的第二灯组共同发出第一光型的光,且第一灯组与位于第二位置时的第二灯组共同发出第二光型的光。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光型眩光区的进入点与灯具的连线以及灯杆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在50度至85度之间,且第二灯组在第一位置与第二灯组在第二位置之间的夹角在0度至15度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灯组包括光源及罩设于光源上的光学透镜,光学透镜具有对称轴,第二灯组的枢轴平行于光学透镜的对称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灯具包括第一灯组及第二灯组,第一灯组与第二灯组共同发出第一光型的光,且第一灯组独自发出第二光型的光。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灯具包括第一灯组及第二灯组,第一灯组与第二灯组共同以第一发光强度发出所述第一光型的光,第一灯组与第二灯组共同以第二发光强度发出所述第二光型的光,其中第一发光强度不同于第二发光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光宝电子(广州)有限公司;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光宝电子(广州)有限公司;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3183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