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强化传热管和裂解炉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27588.X | 申请日: | 2017-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244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1 |
发明(设计)人: | 刘俊杰;张利军;申东发;周丛;杨沙沙;张永刚;杜志国;杨士芳;石莹;李晓锋;郭敬杭;张兆斌;王国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28F1/40 | 分类号: | F28F1/40;F28F1/00;F28F9/26;F28F13/00;F28F13/06;F28F19/00;F27D9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王崇;李婉婉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强化 传热 裂解炉 | ||
本发明涉及流体传热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强化传热管和裂解炉,所述强化传热管(1)包括具有供流体进入的进口(100)和供所述流体流出的出口(101)的呈管状的管体(10),其中,所述管体(10)的内壁设置有扭曲片,并且所述管体(10)的外部设置有至少部分环绕于所述管体(10)的外周的隔热件(14)。该强化传热管能够降低自身的热应力,从而提高了强化传热管的使用寿命。由于在裂解炉的辐射室中设置了上述强化传热管,不仅能够提高裂解炉的传热效果,而且提高了裂解炉的运行周期以及抗高温的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流体传热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强化传热管和裂解炉。
背景技术
强化传热管是指能够实现强化管内外流体传热的传热元件,即在单位时间内使单位传热面积传递尽可能多的热量。强化传热管被应用于众多行业如热力发电、石油化工、食品、制药、轻工、冶金、船舶等。以裂解炉为例,裂解炉是石油化工中的重要设备,强化传热管便在裂解炉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强化传热的方式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方式。其中,主动的方式需要外力,主要包括机械、表面振动、流体振动、电磁场以及抽吸等方法。由于主动强化传热方式的机理相对复杂,所需投资相对巨大,因此工业应用并不广泛。而被动的方式不需要外力,主要包括扩展表面、表面处理和管内插入物等不同类型的强化传热技术,具体的方式包括增大传热面积,增大平均温度差,增加总的传热系数。其中,增大传热面积主要是通过翅化面、异形面、多空物质结构以及采用小直径热交换管等实现;增大温差则主要通过改变换热流体的温度条件和流动形式来实现;增大流体的总传热系数主要通过提高流体速度,增强流体的扰动,以及及时清理结垢面等方法来实现。
在现有技术中,一般通过在强化传热管的内壁上设置内肋等方式进行强化传热,内肋的增加不仅增加了强化传热管的表面积,还能增加管内的湍动动能。目前较为常用的一种性能较好的强化传热元件是扭曲片,扭曲片通常设置在强化传热管的中间,利用流体自身的旋转,使流体的边界层变薄,从而达到强化传热的目的。尽管具有扭曲片的强化传热管拥有较好的强化传热效果,但是由于扭曲片是通过焊接方式与强化传热管的管壁连接在一起的,因此经常会发生扭曲片与强化传热管的管壁裂开的情况。尤其是在长时间的运行过程中,加之处于超高温的环境中,更加容易导致扭曲片与强化传热管的管壁发生开裂的现象,从而缩短了强化传热管的使用寿命。
因此,在保证强化传热管的传热效果的同时,还需降低强化传热管的热应力以提高强化传热管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强化传热管的使用寿命较短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强化传热管,该强化传热管能够降低自身的热应力,从而提高了强化传热管的使用寿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强化传热管,所述强化传热管包括具有供流体进入的进口和供所述流体流出的出口的呈管状的管体,其中,所述管体的内壁设置有扭曲片,并且所述管体的外部设置有至少部分环绕于所述管体的外周的隔热件。
优选地,所述隔热件呈管状,所述隔热件套设于所述管体的外部。
优选地,所述隔热件和所述管体的外壁之间留设有空隙。
优选地,所述隔热件和所述管体之间设置有连接所述隔热件和所述管体的连接件。
优选地,所述连接件选自下述三种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片,所述第一连接片沿平行于所述管体的轴向方向延伸;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二连接片,所述第二连接片沿所述管体的外壁呈螺旋状延伸;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管体的外壁和所述隔热件的内壁。
优选地,所述连接件由硬质材料制备获得或者由软质材料制备获得。
优选地,所述隔热件包括直管段和分别连接于所述直管段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的第一渐缩管段和第二渐缩管段,其中,所述第一渐缩管段在靠近所述第一端口到远离所述第一端口的方向上呈渐缩状,所述第二渐缩管段在靠近所述第二端口到远离所述第二端口的方向上呈渐缩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2758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