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导热介质材料导热能力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24667.5 | 申请日: | 2017-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766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2 |
发明(设计)人: | 杨东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优为视界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5/20 | 分类号: | G01N25/20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汇诚永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2260 | 代理人: | 张欢勇 |
地址: | 214192 江苏省无锡***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导热 介质 材料 能力 测试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导热介质测试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导热介质材料导热能力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导热介质导热能力及工作温度极限的测试方法为:将导热介质材料放入具有单点温度的高温恒温箱中进行老化试验,然后定时取出导热介质材料进行导热能力测试。由于高温恒温箱往往只有一个温度点,而导热介质材料实际的工作温度范围(一般为-40度到150度左右)则往往较宽,当需要详细了解导热介质材料在多个温度点的导热数据时,就需要对相关温度点都进行测试,要么采用使用单台恒温箱进行多次测试的测试方案,要么采用使用多个恒温箱进行同时测试的测试方案,前者虽然测试设备投入成本低,但是测试时间长,后者虽然测试时间短,但是测试设备投入成本高,并且无论采用哪种测试方案,都存在测试环境条件差异性较大的问题,这就使得测试数据的准确性较差,测试精度较低。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同时对同一种导热介质材料在不同温度值下的导热能力进行测试的测试装置及其测试方法。
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导热介质材料导热能力测试装置,包括恒温加热台、N个结构相同的垫片、N个结构相同的导热柱和温度测试仪,所述恒温加热台加热温度可调,所述垫片中心具有用于填充待测导热介质材料的通孔,所述垫片采用耐高温阻热材料或者耐高温低导热材料制成,所述导热柱侧壁具有用于装入热电偶测试探头的测试孔,所述N个垫片与N个导柱交替叠放且导热柱置于垫片上,所述最下层的垫片放置于恒温加热台上,所述温度测试仪为具有N+1路热电偶测试探头的温度测试仪,所述N+1路热电偶测试探头分别用于测试N个导热柱的温度和恒温加热台的温度。
作为优选,所述垫片由玻纤板或者石棉板制成。
作为优选,所述垫片的厚度为0.5-1mm。
作为优选,所述通孔的直径为5-10mm
作为优选,所述导热柱为铜柱或铝柱。
基于上述测试装置的测试方法,具体步骤包括:
A.根据需要测试的温度范围设置恒温加热台的加热温度、导热柱和垫片的个数N,相应地,选择具有N+1路热电偶测试探头的温度测试仪;
B.将第一个垫片放置在恒温加热台上,并在第一个垫片中心的通孔内填充待测导热介质材料;
C.在第一个垫片上放置第一个导热柱;
D.在第一个导热柱上放置第二个垫片,并在第二个垫片中心的通孔内填充待测导热介质材料;
E.在第二个垫片上放置第二个导热柱;
F.如此循环,直至将N个垫片和N个导热柱交替叠放完成,并将待测导热介质材料填充到所有垫片中心通孔内;
G.将温度测试仪的N路热电偶测试探头分别插入N个导热柱的测试孔内,将剩下的1路热电偶测试探头放置于恒温加热台的加热面上;
H.开启恒温加热台,保持恒定温度加热;
I.定时采集温度测试仪的N+1路热电偶测试探头测得的温度值;
J.通过分析处理采集到的温度值即可获得导热介质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导热能力、导热寿命以及导热介质材料的导热温度极限值。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本发明具备以下优点:本发明利用恒温加热台产生测试所需的最高温度,然后通过交替层叠的N个放置有待测导热材料的垫片和N个导热柱产生差级温度,通过测量每层导热柱上的温度,即可分析出每层垫片内的同一导热介质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导热能力、使用寿命及导热温度极限值,不仅能够在同一时间段内进行不同温度点的测试,大大缩短了测试所需时间,而且相比传统的单台设备多次测试和多台设备同时测试,测试结果一致性好,测试准确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垫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所述导热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测试结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但不对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做任何限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优为视界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优为视界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2466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