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车辆动力电池包的检测系统及其检测方法、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23017.9 | 申请日: | 2017-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323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4 |
发明(设计)人: | 于林;高晶晶;占莉;潘福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42 | 分类号: | H01M10/42;H01M10/48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汇东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1 | 代理人: | 薛峰;康正德 |
地址: | 31533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动力电池 检测 系统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用于车辆动力电池包的检测系统及其检测方法、车辆,涉及动力电池系统领域,以检测用于对动力电池包进行散热的冷却介质是否泄漏,检测系统包括介质吸收单元,用于吸收动力电池包泄漏的冷却介质并在吸收冷却介质后改变其自身的电阻值;储存单元,存储用于对动力电池包散热的冷却介质;液位检测单元,对储存单元中的冷却介质容量进行测量;控制单元,与介质吸收单元和液位检测单元连接,用于根据介质吸收单元自身的电阻值和/或液位检测单元测量的容量判断冷却介质是否从动力电池包中泄漏。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少部分冷却液泄露或者泄露的冷却液并没有侵入直流回路时,绝缘电阻不会下降,从而无法检测出冷却液泄漏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力电池系统领域,特别是涉及用于车辆动力电池包的检测系统及其检测方法、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能源形势的日益严峻,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加强,新能源车辆逐步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新能源车辆的相关技术也在无时无刻地被革新。其中,提高车辆的安全指标、研发新型的安全预警机制,成为当今车辆研发的主要方向。新能源车辆的动力电池的冷却对电池的性能、寿命和安全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而电池的冷却系统比较复杂,一旦电池包内出现冷却液泄漏的情况,则很可能发生电池短路等危险,从而直接威胁到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研究如何检测动力电池冷却液的泄漏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绝大部分新能源车车用电源系统所采用的绝缘检测原理为:检测电池系统直流回路对不带电平台(非带电部分接地)的绝缘电阻值R,如图1所示,当电池的冷却液泄露或其他因素导致导电回路与不带电平台之间的绝缘电阻值R下降到某一值时,BMS(电池管理系统)发出报警信号。
但是,上述检测方式的弊端在于当少部分冷却液泄露或者泄露的冷却液并没有侵入直流回路时,绝缘电阻值R不会下降,因此,虽然电池的冷却液存在漏液,但无法检测出来,因而不能发出报警信号;而此时,如果单纯的通过水壶的液位传感器所检测的冷却液容量来判断电池包内的冷却液是否泄露,则由于整个热管理回路(不止电池包)有泄漏或其他因素同样也会导致冷却液的容量减少,从而使得液位下降而发出预警,如此,导致误报警的概率大大增加,从而影响客户的使用感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用于车辆动力电池包的检测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少部分冷却液泄露或者泄露的冷却液并没有侵入直流回路时,绝缘电阻值不会下降,从而无法检测出冷却液泄漏的问题。
本发明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极大降低误报警的概率。
特别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动力电池包的检测系统,以检测用于对所述动力电池包进行散热的冷却介质是否泄漏,所述检测系统包括:
介质吸收单元,配置成在所述冷却介质从所述动力电池包泄漏时吸收泄露的冷却介质,并在吸收所述冷却介质后改变其自身的电阻值;
储存单元,其内存储有用于对所述动力电池包进行散热的冷却介质;
液位检测单元,设置于所述储存单元中,以对所述储存单元中的冷却介质容量进行测量;和
控制单元,与所述介质吸收单元和所述液位检测单元通信连接,且配置成用于根据所述介质吸收单元自身的电阻值和/或所述液位检测单元测得的容量判断所述冷却介质是否从所述动力电池包泄漏。
进一步地,所述车辆具有动力电池系统,其中,所述检测系统还包括:
直流回路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动力电池系统的直流回路中的电阻值,所述直流回路检测单元与所述控制单元通信连接,以使所述控制单元能够根据所述直流回路中的电阻值判断用于对所述动力电池包进行散热的冷却介质是否泄漏。
进一步地,还包括冷却板,其与所述动力电池包接触,并与所述储存单元相连,用于流通所述储存单元的冷却介质,以通过流经所述冷却板的冷却介质对所述动力电池包进行散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2301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