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真空玻璃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21661.2 | 申请日: | 2017-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472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发明(设计)人: | 张跃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跃 |
主分类号: | C03C27/12 | 分类号: | C03C27/12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标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18 | 代理人: | 徐邵华 |
地址: | 410127 湖南省长***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真空 玻璃 | ||
一种真空玻璃,包括第一玻璃、第二玻璃和设于两层玻璃之间的多个支撑件,两层玻璃之间形成真空腔;第一玻璃和第二玻璃的四周采用边框密封;所述边框设有内腔,边框的内腔与真空腔连通,使得两层玻璃之间形成大的真空空间。本发明一方面制作工艺及控制过程简单,工艺成本低,大大降低真空泄漏率;另一方面,能够保证玻璃的原始强度和平整性,不会产生热变形,从而获得长寿命、高品质的真空玻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玻璃深加工领域,特别是一种真空玻璃。
背景技术
真空玻璃是将两片平板玻璃四周密闭起来,将其间隙抽成真空并密封排气孔,两片玻璃之间的间隙为0.1-0.2mm,真空玻璃的两片一般至少有一片是低辐射玻璃,这样就将通过真空玻璃的传导、对流和辐射方式散失的热降到最低。
CN 204897748U公开了一种真空玻璃,包括上片玻璃、下片玻璃和吸气剂,上片玻璃和下片玻璃由支撑物隔开,并且在上片玻璃和下片玻璃之间形成有真空层,在下片玻璃的上表面上设置有用于容纳吸气剂的凹槽,且在该凹槽的底面上设置有沿下片玻璃的厚度贯穿的通孔,该通孔用作排气孔;在吸气剂与凹槽之间形成有抽气通道,该抽气通道用于将真空层与通孔连通。然而,由于该发明的真空空间很小,只有零点几毫米,稍有泄漏,就会立即丧失真空,大大降低使用寿命,而该发明通过添加吸气剂来吸收真空玻璃使用过程中材料放出的和渗漏到中间层的气体,来保证真空玻璃的长寿命,但是下片玻璃的上表面上设置用于容纳吸气剂的凹槽会使得结构复杂,加工费时费力,且凹槽的存在会降低下片玻璃的强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制作工艺及控制过程简单,泄漏率低,强度大,平整性好,成本低,保温和隔音效果好,使用寿命长的真空玻璃。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真空玻璃,包括第一玻璃、第二玻璃和设于两层玻璃之间的多个支撑件,两层玻璃之间形成真空腔;第一玻璃和第二玻璃的四周采用密封结构密封;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结构设有内腔,密封结构的内腔与真空腔连通,使得两层玻璃之间形成大的真空空间。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对密封结构进行改进,使密封结构有一个较大的内腔,当内腔与真空腔连通时,就形成大容积的真空空间,这样,即使有泄漏,也不会丧失真空,真空泄漏率小,从而保证真空玻璃的长寿命,隔音效果好;且较大的真空腔能够提高保温效果;
(2)通过密封结构与芯柱的配合,能够提高真空玻璃的整体抗压强度;
(3)本发明可以采用现有的真空玻璃,在保证原有真空玻璃美观的前提下,又大大降低了真空泄漏率。
进一步,所述第一玻璃和第二玻璃的间距小于密封结构内腔的高度。这样,可以无需对真空玻璃进行改进,真空玻璃仍旧可以保持原有的结构,通过设计一个带内腔的密封结构,一方面密封结构与玻璃的周边进行密封连接,避免进入空气;另一方面,密封结构的内腔与真空腔连通,以扩大真空空间的容积,可以说,本发明无需对真空玻璃原有结构进行改进,只需对密封结构进行改进即可解决本申请的技术问题,相对现有对真空玻璃进行改进而言,既保证了原有真空玻璃的美观度,又简化了制作工艺及控制过程,工艺成本低廉。
进一步,所述密封结构内腔的高度是第一玻璃、第二玻璃间距的2~1000倍,优选为5~500倍,更优选为10~300倍,进一步优选为15~100倍。
进一步,所述第一玻璃和第二玻璃的间距为0.1~50mm。当间距在零点几的毫米级时,支撑件极小,外观上基本看不到支撑件,使得真空玻璃会更美观;当间距在1~50mm之间时,能够增大真空腔的容积,降低真空泄漏率,提高保温效果和使用寿命;若高于50mm,则会增大玻璃的承压能力,这样会对玻璃的质量要求较高,大大提高成本。
进一步,所述密封结构与第一玻璃、第二玻璃之间通过密封胶和/或焊接方式连接;所述支撑件与第一玻璃和/或第二玻璃之间通过密封胶和/或焊接方式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跃,未经张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2166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